日前,國務院國資委與陜西省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暨央企進陜發展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52家中央企業負責人到會,簽署重大戰略合作協議206個,內容涵蓋裝備制造、國防科技、電子信息、有色冶金、資源深度轉化等7大類,其中近40個項目投資金額超過50億元,共新增投資逾7000億元。有關專家分析,此次央企西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國家“一五”和“三線建設”高潮后央企第二次大規模集中入陜投資。與當年布局型投入不同的是,此次央企西進,是陜西這個老工業基地當下突出的結構性優勢特點、資源稟賦與央企轉型戰略需求的市場化對接。
啟動于2010年、肩負著中央先行先試重任的陜西“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是此次央企大規模進陜的重要契機。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聚集百所高校、千家院所,每萬人中擁有科技活動人員55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8人;科研機構儀器裝備總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在陜西極為豐厚的研發創新資源中,央企不僅在單位數量上占到26.34%,而且在研發活動人員和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兩方面更是分別占比逾69%和86%。如何把中央企業的科技資源與地方創新發展的活力相融合,不僅是國家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的題中要義,也是央企從規模擴張向創新引領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因此,近年來,依托原有在陜研發基礎,以西安為基地,全系統整建制重構研發平臺為模式的央企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正成為新一輪央企入陜發展的新模式。2010年,在陜擁有10萬員工、年營收逾500億元的中航工業集團斥資65億元在西安建設中航工業基礎產業園。隨著新項目實施,中航重機的鍛鑄事業部、國家級難變形材料研發中心等重要業務板塊將整系統入陜,與當地航空產業資源實現有機對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在西安高新區建設中國電科(西安)電子信息產業園,統籌發展導航、通用航空及海事電子、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和星載天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能源電子、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這些以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為龍頭的投資布局已成為陜西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
“建設西部大慶”是中石油加大在陜投入的企業愿景,也是陜西這個能源資源大省借助央企實力實現資源環境友好利用,加快資源深度轉化的戰略選擇。2011年,陜西油氣當量突破5000萬噸,躍居全國首位。此外,陜西煤炭、頁鹽等資源儲量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陜西提出“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思路,加快資源能源優勢轉化步伐,此舉完全契合央企能源集團轉型需求。中煤能源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合作的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項目、長江三峽集團與陜煤集團合資的渭北70萬噸烯烴項目、大唐公司與陜西府谷能源共同建設的府谷煤電一體化項目等均是央地協力促進能源工業轉型發展的典范。有專家表示,環境友好、高點起步的陜西能源開發格局正迅速成為國家未來能源戰略的接續地。
以央企歷史布局為重要支撐的陜西裝備制造業是緊密雙方合作的又一先天優勢。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陜西已形成以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市為結點,西安高新區、閻良航空基地、寶雞高新區等六大國家級產業園區為載體的現代裝備制造業格局。動能保障充足,產業配套完善,區位物流便捷。三年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與西安經開區共同建設西安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園,打破原有分散產業格局,重構研發產業體系,目前,已有北方光電、北方特種能源和西北工業集團三大企業總部入駐,TRW安全氣囊體發生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高強度石油鉆桿等多個項目相繼投產。“十二五”末,該基地將形成光電信息等6大產業格局,綜合經濟規模將達500億元。由中航工業西飛集團投資的航空零部件產業基地以整合國內外航空制造業產業鏈為目標,目前已聚集航空制造配套企業24家,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5億元。據統計,至去年底,央企駐陜企業與陜西合作項目已達到332個,總投資超過7200億元,央企工業產值約占陜西全省工業產值的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