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民企之爭如今在中國成為焦點。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在西方,關于自由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爭論百年來從未停止。
筆者認為,“國進民退”是個偽命題。根據統計數據,1998年到2010年間,國有企業的戶數占比從39%下降到4.5%。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已經超過84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87.4%,占GDP的貢獻率也從最初的1%發展到現在的超過60%。這些數據表明,近10年來,國有企業無論從數量、國家經濟占有比重及資源占有量上都在不斷下降,不存在純粹的“國進”。民營企業近年來規模穩步擴大,也不存在著“退”,相反,它們一直在“進步”。
國企并非我國獨有,在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存在,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國家經濟起著不同的作用。法國擁有法國電力集團的85%股權;日本政府擁有日本煙草公司50%股份。在所有發達國家,國企都占有一定比例,它們主要存在資源類、基礎建設類里。英國是自由貿易思想的熔爐,卻是借著東印度公司的形式建立了巨大的國家企業。而美國在經濟危機時火速地將通用汽車收歸了國有。發達國家在發展歷史中常各取所需,利用國家資本的力量發展企業,奪取國際市場先機。目前在財富500強中上榜的新興經濟體的企業中有2/3為國有企業,其余那些也大多享有各式的政府資助。政府向企業提供資源,從而打入國際市場。這使得中國企業可以與國外的跨國企業同臺競爭,更為重要的是,此舉也能讓我們新興經濟體設定國際標準,無須被別人的游戲規則牽著走。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的關注和支持不限于國企,許多大型民營企業,如聯想、華為、吉利等等也都受到了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因此,在找國企的問題前,要先找出“談國色變”的核心原因和背景。當前世界對中國力量有一種排斥。美國和歐洲經濟都出現問題,他們習慣性地抱怨中國的發展有害于美國和歐洲的企業,制造了美國和歐洲的大量失業狀況,擔憂日益壯大的國家壟斷資本會削弱戰后的商業體系。西方詬病中國的商業政策只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背書。事實上,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被像美國一樣強大的國家壟斷資本的干預強烈扭曲,另一方面也被發達國家日益增長的防御性恐懼的政策削弱。與他們相比,中國在民族工業和資本的保護上不是太多,而是還不夠,國企也是其中重要一環。
毋庸置疑,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許多管理機制及體制來不及跟上,導致形形色色的管理漏洞與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警惕那些乘虛而入的夸張論調。在鮮花和臭雞蛋背后的,永遠是各國的內向型經濟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