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批評央企的那些問題,過去存在,現在也有。但民營企業、跨國公司、百年老店的管理也不一定更好。企業病與所有制沒有本質關系,資本歸誰不能決定公司的好壞,誰來經營,怎樣經營才是關鍵。”
2012年12月27日,停牌半年之久的粘膠企業*ST海龍(000677.SZ)發布公告稱,公司已完成股份劃轉及債權清償等各項工作,重整計劃已執行完畢,并于次日復牌交易。隨后,股票連續多日漲停。
而接過*ST海龍這塊燙手山芋的,是紡織業內唯一的央企——中國恒天集團(下稱“恒天”)。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恒天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杰,解釋此番并購原因,并回應了外界對于恒天及央企的部分質疑。
并購不是為“保住央企規模”
目前,*ST海龍的所有股權已過戶到恒天名下,*ST海龍首期銀行周轉金已從恒天撥付到位,*ST海龍的董事長也改由恒天新材料事業部高級副總經理丁明國擔任。
深陷泥淖之前,*ST海龍的粘膠產品在紡織業赫赫有名。“*ST海龍的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和品牌影響力都不錯,但這幾年的快速擴張導致成本控制和資金管理出了問題,以致走到了破產重組的境地。”張杰表示,*ST海龍的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也值得推敲,重組之后要從這些方面進行調整。
很多人此前不知道央企中有恒天這一號。1998年,原國家紡織工業部所屬的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紡織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化纖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中恒科學技術發展中心6家子公司組建成中國恒天集團。至今集團旗下已有10家二級子公司、88家三級以上全資及控股企業。
重組*ST海龍只是恒天并購之路上的一個步驟。在這之前,恒天還先后并購過染整設備巨頭香港立信工業、紡機強企瑞士歐瑞康的非織造布機械項目、荷蘭重卡企業GINAF……
有人認為,國資委近幾年一直在調整央企的數量,恒天和其他一些央企的并購行為是為了確保企業規模,從而保住央企地位。
對此,張杰否認道:“在公司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每個企業都會結合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競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略。兼并重組是世界上很多企業在發展中都會用到的一種方案,民營企業和跨國公司也都在這樣做。企業兼并與增加‘央企’籌碼、保住央企地位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
技術、品牌、資本,一個也不能少
恒天現有三大業務六個板塊:分別是機械制造業務(紡織機械、汽車)、紡織業務(紡織貿易、新型纖維材料)和投資業務(金融投資、地產)。其中紡織類相關業務是恒天的主營業務。
恒天的棉紡梳棉機、碳纖維成套技術設備、印染技術設備在全球同行中都處領先地位;恒天的天絲技術項目在國內無人與之比肩。汽車產品中,恒天的非道路用車底盤技術也是全球最優。
除了具有硬朗的技術支持,恒天也很看重品牌軟實力。整個中國紡織行業最缺少的就是品牌打造力,在張杰眼中,恒天發端并立足的中國紡織業“附加值遠遠低于國際企業”,“打造品牌是我們下一步的重要追求”。
恒天旗下的“經緯”棉紡設備,“立信”染整設備,“天鵝”、“*ST海龍”新材料纖維,“凱馬”輕卡車、“百路佳”商用車都是在各自領域形象頗佳的知名品牌。恒天下屬的中國服裝股份有限公司,正以“中國品牌、意大利制造”的理念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男裝定制品牌“社稷”。
“一講自主品牌,就認為所有環節都要靠自己,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張杰說,“品牌的塑造應站在全球資源整合角度來考慮,‘社稷’就是基于這種理念,雖然設計、面料和制作都是國際的,但是品牌的原創思想卻是本土的,是在國際化的基礎上,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定制化的制衣方式也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要。”
2011年3月,恒天還開始在北京通州的宋莊打造占地5300畝的國家時尚創意中心,以品牌孵化基地的方式為很多意欲打造品牌的企業提供服務。
在張杰看來,技術進步和資本運作是企業運行的兩個輪子。“我們在引進人才、開發技術的同時,也利用資本手段增加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并以此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
雖然這兩年中國股市走勢疲軟,但是除最新購進的*ST海龍之外,恒天下屬5家上市公司基本都跑贏了大盤。在張杰看來,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對恒天頗具信心。
恒天做地產,不是不務正業
在張杰的謀劃中,恒天的每一步棋都與“主營業務”環環相扣。
房地產是恒天六大業務板塊之一,有人質疑恒天做地產是在不務正業。但是,“這不是跟風選擇,而是恒天圍繞主業定位的策略性業務。”張杰解釋說,“恒天是重組形成的企業,所有資本都在下屬企業,總部沒有國有資本。地產業務作為恒天主業的補充,可以增加企業總部未來的盈利能力,提升管控能力,因此,恒天希望地產公司今后能夠有所作為。”
其實,在恒天400多億元的資產總量中,地產只占了不到20億。與那些以地產為主業的企業不同,恒天很少參與商業地產活動,在各種土地招拍掛活動中,也看不到它的身影。一直以來,恒天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據市場需求來設計地產項目。
當下,恒天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新聞也是源源不斷。
有人指責央企投資地方是在“與民爭利”,且回報率有時還不及銀行存款。
張杰回應:“央企在地方投資回報率不及銀行存款利息,這種情況會有,但是我們要看這個考量期間的長短。判斷企業的收入和收益,不能僅從短期收益看,更不能單純和存款利率相比較。”
恒天在與地方政府合作時通常有三個標準選擇:第一,經營業務要符合恒天的發展戰略,要跟主營業務相關;第二,考量當地企業的歷史經營成果及團隊能力;第三,合作項目要對雙方都能有所提升,實現雙贏。
張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恒天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很多都是在2010年才展開的,由于現階段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期,所以恒天的很多投資表現與預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面對市場上那些“央企花國家的錢不當回事”的質疑,張杰表示,恒天投資的都是跟紡織機械、汽車、新型纖維等主營業務相關的領域,雖然目前一些項目并未大幅贏利,但要從長遠來考慮。
“期望今年(投資)進去,馬上就有表現,這不是全面、客觀看問題的方式。”他再次強調。
“我們不是高工資、高福利”
恒天是一家公眾不熟悉的科技型制造業企業,對于它的低調,張杰表示:“國外很多優秀的企業集團也很少在媒體亮相,我不欣賞企業家做公眾人物、媒體人物。有一些企業為了品牌傳播確實需要這樣,但我們不需要。”
說到央企,很多人先想到從員工到高管的高工資、高福利。張杰笑稱,這都是來自網絡的奇談怪論:“我的年薪50萬左右,一年所有職務消費加起來一百來萬,跟政府官員比是高的,但我們不是政府官員。”
被恒天并購的跨國公司立信工業,是世界上最好的印染設備企業,其CEO年薪超過500萬元,是張杰的10倍。張杰說:“我認為這很正常,你不給管理者這樣的薪酬,企業可能就達不到這樣的高度。這就是市場。今天我們的很多企業高管工資遠遠沒有達到市場的要求。當然,如果在壟斷行業,誰經營都一個樣,那是另外一回事。”
張杰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恒天的一線產業工人,人均工資每年還不到3萬元,管理層的收入也并不高。
“有些人老拿國企、央企說事,卻沒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到底是在靠什么。以恒天為例,如果沒有我們這么高的市場占有率,絕大多數紡機都會被跨國公司獨有,就不會有今天跨國公司將業務賣給中國民營企業的局面。人們批評的那些問題,過去存在,現在也有。但民營企業、跨國公司、百年老店的管理也不一定更好。企業病與所有制沒有本質關系,資本歸誰不能決定公司的好壞,誰來經營,怎樣經營才是關鍵。”
張杰認為,國企、央企是以國家力量聚集一批優秀人才,用一塊資本投入,和市場競爭,一方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是留給今后的百姓一塊蛋糕,這個很明白的問題,卻被復雜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