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濟南夏季的炎熱正在逐漸消退,收獲的秋季正緩緩而來。
位于濟南西部新城東西向城市公共服務發展軸與南北向臘山河生態休閑景觀軸交會處,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濟南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已經連續承辦了多場演出,在眾人期盼和關注的眼光中,即將迎接10月11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到來。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記者12日來到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濟南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工程區時,這里正在進行最后的調試和收尾工作。對面30層高的樓頂上鳥瞰大劇院,三個仿佛巨大“貝殼”的場館已經掙脫了林立的塔吊和腳手架。在陽光的照耀下,“貝殼”上的鋁扣板海波濤涌的圖案顯得格外醒目。最大的是1800座的歌劇廳,中間最小的是多功能廳,另外一個是1500座的音樂廳。
“如今看著它能長吁一口氣了。” 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大劇院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吳周軍告訴記者,“剛接到這個項目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合同工期從2011年1月15日開始,短短837天,要完成劇院包括車庫、廣場等在內的綜合體,還將承擔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和活動,任務相當艱巨。”
時間緊張,工程量大,還要保證安全和質量,這些都不能有一絲馬虎。濟南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由擔任過國家大劇院總設計師的保羅·安德魯設計,其先鋒和新銳的設計一向以施工難度大著稱。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大劇院項目部總指揮李培衛說:“這個工程和一般的民宅以及辦公建筑不同,它沒有標準層,每層之間不能復制。與其說它是一個建筑,不如說它是一件藝術品,但這也造成了施工難度、周轉材料和人力資源的增加。”
“工期和設計師的嚴格要求就像懸在建設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吳周軍說,“記得鋼結構封頂時,已經快到雨季了。而外玻璃幕墻安裝、室內裝修、舞臺施工必須趕在雨季之前給大劇院罩上,否則遇到下雨天氣,不僅會給內部裝修增加施工難度,還會影響工期。那段時間,我們幾乎是在和時間賽跑。”
難解的施工過程
大劇院預期工期六年半,可實際上三年不到便完美呈現。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么短時間能保證質量嗎?吳周軍顯得很有信心,他要帶記者到大劇院里面看一看。
在吳周軍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大劇院內部體積最大的歌劇廳,只見工人們正在安裝調試燈光音響等設備,垂下來的燈光吊桿密密麻麻。站在舞臺中央,向觀眾席看過去,歌劇廳里的觀眾席有三層,上面兩層都是弧形的鋼結構看臺,有意思的是這兩層看臺左右并不對稱。吳周軍介紹說:“這是設計師的創意,當然也會增加施工難度。”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歌劇廳分為一個主舞臺,兩個側舞臺,一個后舞臺。觀眾席的兩側是正在裝飾中的兩個耳光柱,“從耳光柱前斜方向可射出造型光,能加強人物和景物的立體感。臺口上方的聲反側板內暗藏線性震裂音響系統,為觀眾營造震撼的聲場效果。座位遠近會有不同的視覺效果,但是可以保證每一個座位都能有相同的音效。”
“你現在看到的觀眾廳是已經裝飾過的,這個廳的混凝土大梁高3.8米,跨度達33米,重260噸。”項目部總工畢磊解釋說,“不要小看這個大梁的作用和難度,它不僅要作為主屋面承受降音隔噪的設備重量,還要作為梁底承受上部三層鋼柱鋼梁的荷載。如果按常規施工方法,可能會因為材料和難以掌握的工藝拖延進度,我們兩個月反復論證,最后通過搭設扣件式鋼管架,既突破了技術難關,又節省了昂貴和不容易找到的材料,還破解了復雜的工藝,這樣就在工期、質量安全和經濟上找到了平衡點。”
按原本設計,音樂廳同歌劇廳一樣,需要通過高架支模來支撐14根鋼骨梁,但鋼骨梁不同于歌劇廳的鋼筋混凝土大梁,在綁扎鋼筋和澆筑混凝土前,鋼骨已被吊裝完成。能否利用鋼骨的荷載能力承接混凝土和鋼筋的重量,免去高架支模帶來的成本?一根扁擔給項目總工畢磊帶來了靈感。鋼骨本身有些預留口,若在這些口里插上鋼托架梁,鋼托架梁下吊起梁模板支撐架體,這樣鋼托架梁就如同扁擔一樣,將混凝土和鋼筋的重量完全轉移到鋼骨上了。設計團隊非常興奮,聯合設計院、項目管理、設計管理等單位,通過增大原設計鋼骨截面等優化措施,初步形成“梁模板吊掛體系”。
運用“梁模板吊掛體系”,14根大梁的混凝土成功澆筑。“梁模板吊掛系統”開創了中建八局施工領域的先河,僅此項技術,就使工期提前30天。
52米的主舞臺模板支架、多圓心定位剪力墻、1.5萬根樁基數量、基坑支護變形難監測……這些高、大、新、多、特的施工工藝挑戰著工期,也挑戰著施工技術。如今三個場館的完成,與其說是施工技術的提升,不如說是建筑者智慧和創新技術的結晶。
職工們的“大作文”
“歌劇廳、音樂廳、多功能廳、車庫、地鐵預留、中心廣場,6個作業面同時施工,用人是最要緊的事情。施工一刻都不能停,晚上至少要忙到半夜12點。沒有職工和他們家屬們的支持,這個項目我們是不可能完成的。”項目經理王大勇的辦公室掛滿了項目倒排工期的建設進度表。他介紹說,為了能在第十屆中國文化藝術節前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有的職工創下了3個月不回家的紀錄。
在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大劇院的項目部板房里,項目黨支部書記吳周軍開了一個玩笑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對于我們項目部來說,算不了什么。我們很多職工都有這樣的經歷,在項目開建后,女同志晚上9點回家,男同志全部留在工地上。正是這種狀態,讓設計師質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干這個工程沒有退路,必須干完、干好。對于建筑人來說,能做這種項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工地忙碌的工長丁曉東說,他當時從早6點到晚9點一直都呆在工地上,“有時候真是太忙沒法回家,幸好我家人能理解,從來都沒有抱怨過。一個工程就像一個孩子,看到它慢慢建成也很有成就感。”
?。ū疚恼抡浴豆と巳請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