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與視野
求是: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源—— 兼駁“中國拖累論”
| ||||
| ||||
核心要點: ■ 近來國際上一些輿論刻意唱空中國,妄言中國經濟將出現“硬著陸”,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導致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加劇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困難。這種“中國拖累論”與以往的“中國威脅論”一樣,都是不符合事實和別有用心的主觀臆斷,目的無外乎“棒殺”或“抹黑”中國,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 ■ 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追根溯源,主要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過分依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性改革進展遲緩造成的。 ■ 從經濟總量情況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2.5%,是中國占比的2倍多,理應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但現實情況是,發達經濟體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的策源地,而且在危機后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增長滯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中國,恰恰是它們拖累了世界經濟增長。 ■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我國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將與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緊密結合,從而激發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為全球經濟復蘇塑造新的增長極。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6.9%,增速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復蘇乏力的背景下,穩健的中國經濟始終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源。但是,近來國際上一些輿論刻意唱空中國,妄言中國經濟將出現“硬著陸”,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導致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加劇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困難。這種“中國拖累論”與以往的“中國威脅論”一樣,都是不符合事實和別有用心的主觀臆斷,目的無外乎“棒殺”或“抹黑”中國,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 中國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缺乏事實依據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經7年多,但世界經濟遲遲難以顯著復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5年世界經濟僅增長3.1%,全球貿易量僅增長2.6%,均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從主要經濟體的情況看,發達經濟體增長1.9%,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分別增長2.5%、1.5%和0.6%;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4.0%,增速連續4年下滑,其中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分別下降3.7%和3.8%。真的是中國拖累了世界經濟增長嗎? 中國對世界經濟穩定和增長的貢獻一枝獨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中國為世界經濟穩定與增長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成為穩定全球經濟的壓艙石。這是非常時期,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常態。當前,中國主動適應自身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為實現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提供充分保障。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5%,增速是世界經濟的2倍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超過25%,可以稱得上是一枝獨秀。不難看出,中國不僅沒有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反而是世界經濟穩定和增長之源。 中國高水平雙向開放有力帶動了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保持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地位,有力地帶動了其他國家經濟發展。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27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0%;進口額雖然由于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出現下降,但仍高達1.68萬億美元,主要產品特別是石油、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產品進口量保持穩定增長。中國還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并且提供大量融資支持,為眾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指責中國拖累世界經濟增長都是缺乏事實依據、站不住腳且別有用心的刻意歪曲。 發達經濟體應為全球經濟低增長承擔更多責任 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追根溯源,主要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過分依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性改革進展遲緩造成的。隨著經濟刺激政策效應減弱和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主要經濟體都面臨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結構性改革壓力加大的局面。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也因此格外脆弱,經濟增速長期低位徘徊。 從經濟總量情況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2.5%,是中國占比的2倍多,理應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但現實情況是,發達經濟體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的策源地,而且在危機后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增長滯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中國,恰恰是它們拖累了世界經濟增長。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已經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力所能及的積極貢獻,發達經濟體應為世界經濟低增長承擔更多的責任。 從宏觀政策方面看,發達經濟體國內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往往會在國際上產生很強的“溢出效應”,理應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做出積極貢獻。然而,危機之初,美國等發達國家只顧自身利益,實施大規模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零利率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導致大量廉價資本涌入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造成股市、房市虛假繁榮,延緩了這些經濟體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步伐。此后,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逐步轉向并開始加息,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國際資本大量回流美國,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也承受更大的下降壓力,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資本外流、本幣貶值、國際收支和財政收支惡化的巨大壓力。發達經濟體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加劇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面臨的困難,導致這些國家經濟減速甚至出現衰退。此外,在美聯儲開始加息后,日本卻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歐洲央行也在醞釀擴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規模,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再度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全球股市、匯市、債市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復蘇。 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走低另有其因 2014年7月,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斷崖式”下降,至2016年初已跌至十幾年前的水平,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結束了于本世紀初開始的超級大牛市。國際上的一些輿論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導致的需求減弱,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供大于求和供給過剩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的根本原因。在超級大牛市期間,不斷高漲的價格刺激能源資源類產能大規模擴張。特別是美國頁巖氣、頁巖油等油氣資源產量持續較快增長,使得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的能源自給率不斷提高。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低位徘徊,而能源資源出口大國不愿減產,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逐步形成了供大于求、供給過剩格局,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 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5年,我國原油、鐵礦石和精礦、礦物肥料和化肥、天然和合成橡膠進口量分別增長8.8%、2.2%、16.6%、15.3%,主要農產品進口量也都有不同程度增長,有的甚至大幅度增長。但是,由于進口價格也就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導致我國這些商品的進口額出現下降。中國不是大宗商品的“救世主”。在供給明顯過剩的情況下,沒有中國穩定增長的進口量,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更多、更深。 美元升值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顯示,美元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16年1月,美元實際有效匯率相對于2014年6月,累計升值達17.7%。美元升值促使國際資本由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回流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下滑、對大宗商品需求減弱。美元升值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打壓作用比人們想象的要大。 地緣政治因素是拉低大宗商品價格的另一誘因。俄羅斯、美國以及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國家是國際原油市場的重要供應方,目前正圍繞烏克蘭、敘利亞等問題進行激烈博弈競爭。近期國際油價的大幅下降,也不排除這些國家圍繞地緣政治進行激烈博弈的因素在發揮作用。 綜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各個原因,基本上都與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無關,硬將二者相聯系顯然是為了轉嫁責任和轉移視線,值得警惕。 中國經濟有能力為全球經濟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國內看,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完全有條件和能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更多貢獻。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7000多萬市場主體,市場潛力巨大。隨著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和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向落后地區延伸,城鄉區域間要素流通將更加便捷,有利于落后地區更好發揮比較優勢,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同時,未來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質量的提升,將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來源。 二是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培育形成。“互聯網+”新業態發展迅速,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進,各種孵化器、創新基地發展迅速,有利于形成創新創業增長的新動能。產業轉型升級提速,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快速發展,集成電路、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等戰略性行業向高端邁進,有利于拓展技術更新、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新需求,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三是新的改革紅利將持續釋放。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速,2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快實施,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2萬家,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增強、政府作用的更好發揮,將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全面依法治國扎實推進,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持續深入推進,有利于擴大有效供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宏觀調控的理念和方式不斷創新完善。近年來,宏觀調控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成為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障。宏觀調控方式不斷創新,比如地方政府新增債券和置換債券發行額度、實施11大類重大工程包等。相信隨著各類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我國經濟增長將獲得更加有力的支撐。 從國際看,根據目前數據估計,未來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將超過5000億美元,進口累計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我國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將與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緊密結合,從而激發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為全球經濟復蘇塑造新的增長極。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出境游人數將繼續穩步增長,促進旅游目的地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和就業增加。 未來,我國將在經濟新常態下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更加完善。我國將進一步增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帶動其他國家經濟更加強勁增長,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章摘自《求是》。 作者:畢吉耀 張哲人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