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申海燕 |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關鍵領域和基本要求?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多次強調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技術源頭供給,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盡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發展安全,力爭掌握全球科技競爭戰略主動。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增強技術原創能力,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為維護和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強大支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不竭動力。 一、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戰略背景 一是應對百年變局的戰略抉擇。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蔓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主要經濟體發展減速,全球價值鏈加快重構,世界產業鏈、供應鏈遭受沖擊。中興事件以來,美加緊對我實施技術封鎖和科技脫鉤,我國先后有三百余家企業被美國納入實體管制清單,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危及我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或將演變成為潛在的灰犀牛事件。應對之策就在于加強底層創新、源頭創新、原始創新,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此,必須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確保在極限條件下立于不敗之地。此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生歷史性交匯,科技創新作為制勝未來的“關鍵變量”,也是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世界各國圍繞創新策源地和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也應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 二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正在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秶覄撔买寗影l展戰略綱要》明確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即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新中國成立10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為此,亟需優化國家科研布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方式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走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帶動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來源問題,形成發展原動力,增強發展主動性,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四是科技創新進入高階形態的發展趨勢。自主創新包括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三種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市場換技術”路線,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的基礎上,快速提升了科技水平,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而關鍵的原始創新環節卻一直是短板弱項,長此以往面臨著陷入后發國家“低端鎖定”與“創新陷阱”的風險。原始創新能力是一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歷史經驗表明,從引進吸收到原始創新是各國創新能力建設的一般規律,也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路徑。當前我國正處于從技術應用向原始創新的轉型發展期,亟需加強原創能力建設,推動創新體系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從跟跑向領跑、從引進到自主實現系統性、深層次、跨越式變革,推動創新進入跨越式發展新階段。 二、原創技術策源地相關概念辨析 (一)技術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定義,“技術是指制造一種產品或采用其中工藝、或提供一種服務的系統知識,而不論這種知識是否反映在一項發明、一項外觀設計、一項實用新型或者一種植物新品種中,或者反映在技術訣竅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為開辦一家工廠、為管理一家企業而由專家提供的設計、安裝、維護等服務與協助活動中?!边@是廣義上的技術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認為,技術是指產品技術和工藝技術,技術作為在實踐中運作的知識,其最終應用目的是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一旦被專用,就不再具有公共財富性質,這是狹義層面的技術概念。 (二)原始創新 通常來說,創新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的過程。原始創新則是通過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在世界范圍內率先獲得新知識、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發明新的技術和原理,為推動科技創新提供新的基礎知識的創新過程。因為創新的源頭性、首發性,原始創新一直是其他創新的源頭和基礎。根據創新類型,原始創新又可分為科學原始創新和技術原始創新。 首先,科學原始創新是指開拓新領域、引領新方向和孕育新學科的創新活動,其成果主要表現為新現象的發現和新概念、新理論體系的形成,即科學發現的過程。科學原始創新往往會對技術的發展乃至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劃時代的深遠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現代技術革命的成果約有90%均來源于科學原理基礎上的原始創新。 其次,技術原始創新是指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成果包括新方法、新工藝、新產品等的重大發明,即技術發明的過程。技術上的原始創新往往會帶來重大技術的突破,并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世界科技發展歷程表明,科學原始性創新和技術原始性創新往往是互為支撐、相輔相成,在相互作用中推動創新螺旋式發展的,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融通發展,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茖W原始創新為技術原始創新開辟了新的方向,提供了基礎積累和源頭動力,影響著技術原始創新的深度、廣度和高度。而技術原始創新反過來也為科學原始創新提出新的時代命題與需求清單,引領科學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為科學原始創新提供了應用場景。 (三)原創技術 一般而言,原創技術就是依托原始創新活動取得的新技術成果,即基于新概念、新原理、新模式、新路徑,采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工具等,針對科學規律、內在原理、主要現象、全新領域開展的前瞻性、探索性研究活動。原創技術為首次發現和發明創新,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它不是延長一個創新周期,而是開辟新的創新周期和增長周期。此外,原創技術是最有可能實現從技術壟斷到市場壟斷,是重塑國家競爭力、打造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是世界各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四)原創技術策源地 一是從“策”來看,是基于首創精神,策劃提出新科學和新技術的假設猜想,并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以驗證其真偽的過程。因為驗證真偽是獲取真理的必經之路,“策”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此外,策也有“匯聚、培育、轉化、保障、引領”等多重含義,也指通過合理配置政策框架和制度體系,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增強創新行為、創新力量和創新能力的過程。 二是從“源”來看,是指發源、起源、首發地,是指創新源頭活水流出的地方,即源頭創新、原始創新、原發創新。此外,“源”也指創新的根由、來源、本源,因此也指源源不斷產出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能力。 三是從“策源”來看,是科技成果“從無到有”形成的過程,即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創造重大成果,進行有效轉化,引領未來發展的活動,具有資源匯聚、研發創造、能力建設、成果轉化、制度配套、未來引領等多重功能,是集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創新環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具體來看,“策”強調行動,“源”追求產出。 四是從“策源地”來看,是開展“策源”活動的行為主體和承載主體,如一個國家(或地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策源地,就是“地”通過“策”產出技術“源”,形成“源”動力的過程。 五是從“原創技術策源地”來看,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各類創新主體,通過策劃、組織、實施過程實現技術源頭創新活動,將科學原理和科學發現轉化為新的技術原理,制作出樣機、模型或提出原創性發明方案,最后轉化企業所需的新產品、新工藝,系統性形成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過程。 綜上所述,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就是要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原始創新,取得原創技術,打造成為原始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應用者,并進一步發展成為創新理念的踐行者、技術進步的推動者、未來產業的培育者,以及科技強國的建設者。 三、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關鍵領域 基于對原始創新、原創技術策源地相關概念的剖析,不難看出,基礎領域和前沿領域是最有可能實現原創技術突破的領域?;趯@兩個領域中技術形式和形態的分析,我們認為,原創技術主要包括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三類,且在不同層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首先,在基礎領域方面,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的源頭,會源源不斷催生出重大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原始創新的能力和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實際上,無論哪種形式的原始創新,均需對科學原理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才可能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但考慮到基礎研究屬于科學體系范疇,就技術體系來看,介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之間的共性技術是最具備基礎研究特征的一類競爭前技術。共性技術又包括一般共性技術、基礎性共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其中最重要的類型是關鍵共性技術,這一類技術著力解決產業關鍵、核心、通用難題,戰略性高、應用范圍廣、帶動性強、影響深遠、效益顯著,因而將其納入原創技術范疇。 其次,前沿領域方面,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發展與迭代,正在引領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也不斷催生新的科學思想、科學理論、新技術與新業態,因此將前沿引領技術納入原創技術范疇。 再次,在前沿領域,還應聚焦于顛覆性技術。這是一種另辟蹊徑,嚴重沖擊傳統和主流技術體系,引發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重要技術,具有顛覆性效果、變革性意義和標志性特征。顛覆性技術對打破平衡,建立國家絕對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顛覆性技術與前沿引領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顛覆性技術可以是前沿引領技術,而前沿引領技術并非都具有顛覆性特征,也不都是顛覆性技術。兩者的不同在于,顛覆性技術強調技術的顛覆性和變革性,而前沿引領技術強調技術的前瞻性和先導性。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緊部署顛覆性技術,因此也將其納入原創技術范疇。 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要任務 對于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所聚焦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等領域,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和使命。 一是關鍵共性技術解決創新基本面問題。關鍵共性技術著力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基礎性、關鍵性、通用性問題,屬于準公共產品,存在市場失靈問題,研發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轉化難,通常由科研院所等國有科研機構承擔。從1999年開始的科技體制改革以來,原先隸屬于中央各部委的兩百多家科研院所陸續改制成為企業,在保值增值的壓力下,業務架構逐步從“科”向“商”傾斜,導致我國共性技術供給出現結構性缺失,嚴重危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以工業部門為例,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等“五基”構成了工業的基本要素和底層結構,也構成了工業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據統計,目前我國航空航天、機械制造、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的“五基”技術遠未實現自主供給,重要零部件、基礎元器件、關鍵材料自給率只有20%,基礎軟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長期受制于人。此外,我國航空機載系統高度依賴美法等國,大型渦輪發動機市場被GE、羅羅和普惠壟斷,五軸以上高端數控機床嚴重依賴進口,光刻機、EUV等集成電路裝備國內尚屬空白。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4326億美元,且仍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提升基礎能力,保障發展安全,形勢嚴峻,任務緊迫。 二是前沿引領技術解決創新制高點問題。前沿技術是對引領產業變革、贏得先導優勢起關鍵性作用的技術,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當今時代,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以及產業鏈、價值鏈加速重構,世界進入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材料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爆發期。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再生醫學等技術的發展,風光電、核聚變、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技術的突破,納米技術、智能材料、石墨烯、高溫超導材料的創新,將極大提升人類認知能力,引發重大科技與產業變革??傮w來看,我國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再生醫學、生物育種、現代材料、現代能源、空天科技、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等前沿領域,戰略儲備還比較缺乏,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要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必須提前謀劃布局一批戰略性前沿技術,充分發揮其對引領產業變革的關鍵性作用。 三是顛覆性技術解決創新突破口問題。顛覆性技術依托新的軌道產生,將對原有技術體系產生顛覆性破壞和創造性毀滅,對技術體系演進發揮決定性作用,帶來發展范式變革。應當看到,我國顛覆性技術跟蹤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量子信息技術已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目前我國量子通信技術水平基本與國際同步,但在更為重要的量子計算領域則處于整體落后狀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差距就更為顯著;又如,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理解大腦的結構功能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美歐日等國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我國于2018年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項目,目前仍處于追趕態勢。要抓住全球加快布局顛覆性技術的機遇,聚焦納米科學、基因工程、區塊鏈等重點技術領域,搶占戰略競爭制高點,重塑國家競爭優勢。 五、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基本要求 一是基于正向原發實現源頭型創新。原創技術來源于技術原發的首創過程,是正向確定技術路線,自主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試驗研發等創新活動,形成涵蓋論文、專利、技術等在內的多元化自有技術體系,并可以轉化為產業主導權和競爭力的一種源頭創新模式。正向創新意味著技術源頭在自己手里,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形成自主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二是跨越全創新鏈實現系統性創新。當今世界的重大發現和發明,基本上都需要跨越整個創新鏈,原創技術研發更是如此。通常來說,原始創新是基于“原理-技術-產品”繪制產業創新圖譜,開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品研制、產業培育”工作,完成“知識產權化、技術專利化、標準產業化、產業市場化”發展路徑,是系統性、全局性、完整性、連續性的研發活動。 三是依靠關鍵少數群體實現高水平創新。創新具有唯一性,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原創技術的取得更是如此,不僅要從無到有實現技術“全球新”,還要實現原理方法的“源頭新”。因此,原創技術策源是自主創新的高階形態,是創新進入“深水區”“無人區”“制高點”的高水平創新,是創新金字塔“皇冠上的明珠”,是頂尖創新人才、戰略科技力量、隱形冠軍企業等具備原創能力的群體開展的創新活動。我國基礎能力相對薄弱,在全領域、全行業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原始創新既無必要也不現實,應重點聚焦重點領域、難點問題、關鍵環節、新興產業、優勢領域等開展集中攻關與源頭創新。 四是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攻實現持續性創新。與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同,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涉及鏈條長、難度大、時間久、不確定性高,不會一蹴而就,是一場曠日持久戰。特別是基礎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認清客觀差距,尊重科研規律,瞄準戰略方向,循序漸進探索,持之以恒積累,十年如一日鉆研。因此,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苦干實干加巧干,一茬接一茬努力,一代接一代奮斗,打好原創技術“持久戰”。 五是堅持繼承性與發展性相統一實現突破性創新。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從原創技術產出成果看,是基于創新簇群或知識生產的“連鎖反應”,在基本理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工具手段上與傳統技術相比具有根本性區別,甚至引發技術經濟范式變革,因此原創技術具有發展性。而從原創技術的產生過程看,它又不會憑空產生,是基于創新主體的經驗儲備、能力建設、科研條件、人才培養等科研基礎產生,這些要素、能力、條件又是連續的、漸進的,是創新之源,因此也具有繼承性。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要堅持繼承性和發展性的統一,創造地繼承,繼承性地創造,才能將原創技術策源工作推向深入。 六是堅持自由探索與任務導向相結合實現引領型創新。近代以來,基礎研究不斷拓展科學前沿,奠定了國家繁榮的基石。1945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發表了《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報告,提出基礎研究是國家的知識儲備庫,政府必須要長期支持,由此形成了基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商業應用”的線性創新模型。此外,報告也提出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自由探索,政府要給予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研究自由,鼓勵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未知。該報告搭建了美國科學政策的基礎架構,推動了互聯網、GPS、登月計劃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誕生,確保了美國在尖端領域的領先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傳統的線性創新模型已不能適應復雜創新系統的需要。1999年,美國學者斯托克斯根據追求基礎知識推進程度和服務于應用目標程度兩個維度,將科學研究活動分為純基礎研究(波爾象限)、由應用引起的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以及純應用研究(愛迪生象限)等四類。其中,“巴斯德象限”中由應用導向帶動的基礎研究成為政策關注重點,傳統的自由探索型創新逐步轉變為以實現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的戰略導向型創新,以及以市場為主體開展的需求牽引型創新。因此,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應堅持自由探索與戰略導向相結合,實現引領型創新。 七是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實現體制機制創新。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好政府作用,為實現關鍵領域原始創新提供必要的體制機制環境條件。在市場失靈的基礎研究環節,應發揮國家在基礎創新領域的主導作用;在應用研究環節,政府和市場要協同發力;在市場有效的試驗發展環節,則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和市場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 八是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互促共進合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硬”技術創新需要“軟”制度環境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遍_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發揮源頭創新引領作用,解決創新“深水區”“無人區”、前沿領域的關鍵核心問題,更加需要一套支持原創、彈性寬松、容錯試錯的制度來保駕護航。只有持續深化改革,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適合原始創新的框架體系、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打造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促共進、協同運作的良好生態格局,才能廣泛集聚創新資源,充分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潛力與動力,推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工作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EB/OL].央廣網,2016-5-30.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531/t20160531_522287749.shtml.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WIPO:技術貿易手冊[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1979. [5]OECD:技術創新調查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6]OECD:研究與發展調查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7]石林芬,胡翠平.原創技術的基本特征和研發要素[J].管理學報,2004(02). [8][美]范內瓦·布什,[美]拉什·D·霍爾特.科學:無盡的前沿[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10501. | |||||
相關鏈接
- 李開孟 | 重大工程決策評估的關...2022-04-30
- 趙東 | “十四五”時期鐵路項目...2022-04-25
- 黃建明 | 我國金屬礦產大宗商品...2022-04-22
- 門云云 徐磊 黃詩鏗 | 西部國...2022-04-16
- 竇皓 田煜| 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202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