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劉萬新 | 堅持底線思維 筑牢城鄉防洪防線
| |||||
| |||||
堅持底線思維 筑牢城鄉防洪防線 —— 新時期建立現代防洪新觀念的思考 劉萬新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我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擁有4.5萬余條江河,縱橫交錯地遍布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因為河流眾多的緣故,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水旱災害最多的國家之一。有文獻記載以來,1092次水災、1056次旱災,讓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成為一部人與水旱災害的抗爭史。治水歷來是立國安邦的大事,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重視并善于治水。 中國主要河流分布圖(圖源:星球研究所鄭藝)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2022年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應急管理部公布《河南鄭州“7·20” 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簡稱《“7·20”調查報告》),提出此次暴雨災害是一場因極端暴雨導致嚴重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災并發,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傮w是“天災”,具體有“人禍”。災害共造成河南省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水庫、河道、道路、橋梁、房屋、汽車等基礎設施或財產受損,產生直接或是間接災難給數千個家庭帶來滅頂之災,甚至失去繼續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河南鄭州“7·20” 特大暴雨災害現場(圖源:網絡)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全面提高我國自然災害治理能力。筆者從事水利設計、咨詢評估工作多年,一直關注暴雨洪水給城鄉基礎設施等帶來的災害,關注治水的新老問題,2021年發表在《中國投資》的文章“分級分類施策建設國家水網工程”提出:我國經濟經過高速增長之后,江河堤防等保護范圍內的經濟總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遇洪水暴雨災害損失巨大,需制定超標準暴雨洪水的防御預案。在打贏現代防洪戰役、筑牢城鄉防線中,做到“三個轉變、三個堅持、三個加強”,推動新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 黃河小浪底水庫(圖源:新華社/ 姜亮) 一、轉變傳統防洪治水觀念 (一)改變防洪治水僅是水利部門工作的舊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水不是一個方面、一個部門的事情,不是一個部門就能做到的。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時強調:防汛救災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 現在是科技網絡的時代,科技將各行各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網絡技術將我們連成“命運共同體”。鄭州“7·20”暴雨發生時,暴雨造成防洪設施破壞、市政排水不暢、交通淤堵癱瘓、電力保障受阻、銀行支付困難、通訊信號減弱等,多災并發。政府、企業等單位未能及時通知市民避險出行、錯峰上下班,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等交通嚴重受阻,手機掃碼購物、出行等無法完成,災害發生給城鄉基礎設施、人民生命財產、居民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也給我們帶來啟示:防洪治水要統籌應急、水利、市政、交通、電力、金融和通訊等多個部門齊抓共管、協同配合。 據《“7·20”調查報告》,有地方市(區、縣)黨委政府、應急管理部門、水利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城市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城鄉建設部門、公安機關及統計部門等當地政府、部門由于思想認識不足、防范組織不利、應急處置不當等問題被問責;此外,還有地鐵集團、設計院、工程建設單位、工程咨詢單位、工程質量監督站及管理養護單位等由于建設管理、設計、施工及養護等問題,被追查問責。 (二)改變傳統混凝土工程水利的舊觀念 建國以來,通過黨和政府不懈努力,除偏遠地區外,我國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水資源調配能力已經達到較安全、較高水平。在經濟發展邁向新階段時期,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做大做優做強數字經濟,夯實水利行業新型基礎設施。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實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2022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規劃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2020年的7.8%增長到10%。 水利行業也需加快數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將建設鋼筋混凝土工程水利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建設大數據云計算智慧水利的新思想。隨著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者能綁扎鋼筋、振搗混凝土建設工程水利,現在需要能布設網線、安裝攝像頭和傳感器、使用模型分析數據等建設智慧水利工程,成為新時期水利建設者,賦能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 (三)改變洪災是小概率事件的僥幸心理 鄭州“7·20”暴雨前,國家及省市領導均對防范強降雨、防控重大風險確保安全度汛提出明確要求,但鄭州市委市政府仍重視不夠,認為北方的雨不會太大,思想麻痹、警惕性不高、防災意識不強,錯過了防汛準備的“關鍵期”。此次暴雨災害,對于受災家庭都是 “滅頂之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薄敖ㄔO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睂Υ┯旰樗蕊L險,“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做到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此外,遵守執行《水法》《防洪法》《防汛條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嚴加落實,加強執法和監管。據《“7·20”調查報告》,鄭州郭家咀水庫漫壩事件,是施工單位侵占毀壞水利工程、有關部門監管不力導致溢洪道堵塞,極端暴雨引發水庫漫壩重大險情的違法事件,事件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均受到法律制裁。 二、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和以人為本 (一)堅持系統觀念,確保多部門聯動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意思是水和火是不講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重大災禍。洪水就是命令,雨情就是警情。在汛期暴雨到來時,我們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充分發揮體制機制法制的優勢,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形成省市間、部門間、軍地間、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協作的防汛救災格局,預防多災并發。 2020年8月,黃河三門峽大壩泄洪(圖源:網絡) 國家防總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全國防洪等工作,對暴雨、洪水、山洪等及時掌握和發布預警信息,指導防汛方案、物資及搶險等工作;應急部門及時調度,準備搶險人員和物資;氣象部門精準預報,給防汛準備和救援安排贏得時間;水利部門要啟動防汛預案,對于重點堤防、水庫及河道等加強巡查巡視,推演暴雨洪水進程,提前讓有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做好防御或轉移準備,同時提前泄洪騰庫,確保堤防、水庫的安全;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需及時預警,安排錯峰出行或到安全地方避險;市政部門需及時檢查排水系統,準備機動排水車等,安排人員和設備使雨水及時排出;通訊部門需及時提供通訊保障,通過手機、電視和網絡等將雨情汛情的信息通知、避險要求等及時準確傳遞,確保防汛防災通知到每個單位和個人;電力部門確保電力供應,準備應急供電車等設備投入到搶險救災;交通部門要采取暴雨洪水應急措施,及時發布道路雨水淤積情況,調整地鐵、公交等交通出行,根據雨情及時封閉險情路段;醫院防疫部門準備醫療物資,搶救溺水者和傷員,防止大災之后的大疫;金融機構及人民群眾需儲備適量紙幣,當電子交易受阻時,保障能采買必要的生活必需品。 (二)堅持底線思維,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屋漏又逢連夜雨。在防汛搶險救災中,要堅持底線思維,充分認識洪水暴雨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災害,預防多災并發,儲備、維護傳統的預警方式、避險措施、支付手段等,保障人民群眾在災害發生前預先得到預警信息、及時避險,災害發生后保障基本生活。當氣象部門發布暴雨洪水預警后,各部門需緊急響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考慮到暴雨洪水的最大程度和危害,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暴雨洪水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守住民生底線。 河南“7·20”暴雨直接導致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災害,還間接發生地鐵傷亡事件、鋁合金廠爆炸等災害,造成多災并發。暴雨發生時數據顯示,鄭州因暴雨停電或退服(中斷服務)基站3.52萬個,占基站總數的45%;全省受影響的移動網用戶數97.7萬戶,其中鄭州38.2萬戶。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考慮防汛搶險救災的特殊性,要堅持現代手段和傳統方法并舉,因地制宜、取長補短,互相彌補形成合力,共同保障預警信息、轉移避險通知、生活必需品等到村到戶到人。關于臨時通訊保障,傳遞災情險情及避險信息,可采用通信無人機、陸地應急通信車及應急通信船等。在山洪危險區,通過山洪預警廣播發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為群眾防御山洪、提前轉移提供指導。應急響應時,通過敲鑼、拉響警報器等形式,及時通知群眾撤離。 河南鄭州“7·20” 特大暴雨災害現場(圖源:網絡) (三)堅持以人為本,確保人民生命安全 人民至上是防汛救災的核心價值,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一線,組織廣大干部群眾,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防患于未然,同時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人有情。在暴雨洪水到來時,我們需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時刻牢記保證人民生命安全。在洪災到來之前,黨員干部要靠前指揮,及時掌握現場情況,協調解決在搶險救災和人員轉移中發生的問題。2021年7 月20日,鄭州地鐵5號線列車行駛至海灘寺站至沙口路站上行區間時遭遇澇水灌入、失電迫停,經疏散救援,953人安全撤出、14人死亡。經調查認定,鄭州市地鐵管理部門應對處置不力,未及時采取預警響應行動;行車指揮調度失誤,列車調度人員在未研判掌握現場險情的情況下指揮車輛,加重了車內被困乘客險情。建議當急險狀況發生時,賦予現場一線人員臨危處置權,拋棄條條框框、層層請示匯報的束縛。 三、加強建立現代防洪減災新觀念 (一)加強全社會防洪減災意識 我國每年水旱災害均有發生,我們要加強防洪防災安全思想宣傳教育,珍惜生命,讓防洪避險意識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增強群眾防范風險警覺性、意識和水平。從基礎教育抓起,在教育體系中突出防汛救災、警示教育等內容,讓相關知識進教材、 校園和社區,在提高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強生命安全保護教育,并定期組織實踐演練。我們還要提高領導干部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突能力,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提升應對洪澇等災害能力和水平。在河南“7.20”暴雨災害中,全省因災死亡失蹤398人,其中鄭州市380人,占總人數的95.5%。在死亡失蹤人數中有20人在轉移后又返回導致遇難,反映出部分人員防災避險意識淡薄。暴雨洪水造成滎陽市崔廟鎮王宗店村死亡失蹤23人,該村干部在收到水利部門“立即轉移”預警信息,以及發現山洪溝漲水時麻痹大意,存在僥幸心理,未果斷下決心轉移避險。災害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缺乏風險意識,未落實“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寧聽罵聲,不聽哭聲”的要求。 (二)加強智慧水利等智慧工程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農業和水利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構建智慧水利體系,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 2021年,水利部組織編制《智慧水利建設頂層設計》《“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設規劃》《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技術大綱》等文件,加快智慧水利工程建設。2022年1月,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建設數字孿生流域和數字孿生工程,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全面推進算據、算法、算力建設,對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過程進行數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擬。 在推進智慧水利工程建設中,需求是動力,應用是關鍵,數字是手段(方法、工具),能力提升是目標。要找準水利市場的真需求,建設后要真使真用,運用5G、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錨定提升防洪減災能力、水資源調配能力等目標,提高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發電、灌溉及生態等綜合效益。 智慧水利系統(圖源:網絡) 目前,水利部已經啟動編制七大江河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方案,編制三峽、南水北調、小浪底、丹江口、岳城、尼爾基、萬家寨、大藤峽8項工程數字孿生工程建設方案。數字孿生流域需客觀反應物理流域的各種要素,真實地模擬各種水情工期,還需具有學習能力,不斷迭代升級,通過對歷史數據學習、分析,預測未來的情況,全面提高流域、工程預測預報預警預案預演的水平,為防洪減災、水資源調度等決策服務,增加工程效益。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工程需進一步提升“大國重器”的作用,東線工程需要提升工程供水保障能力,促進水量消納,確保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中線工程、水源工程,要提高丹江口水庫的蓄水能力,能向北方及漢江下游提供更多優質水源,進一步提升工程防洪、供水、發電及環境等效益。 (三)加強提升城市鄉村防洪體系建設 2021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340.2億元,較2020年減少了361.3億元,同比減少9.76%。其中,2021年中國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58.9億元,占全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的73.62%。據《“7·20”調查報告》,河南省暴雨災害共有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其中鄭州409億元,占全省34.1%。 表1 2014-2021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 數據來源:智研咨詢 把暴雨等極端天氣應對、自然災害防治融入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等有關重大規劃,完善公共設施防洪排澇標準,實現城市、鄉村防洪減災能力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各城市在修建地標性建筑、打造城市名片的同時,需分析降雨等氣象資料,修訂防洪排澇標準,對不滿足要求的設施設備抓緊提升改造,補齊防洪排澇短板,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建設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提升氣象和水文監測預報能力, 建立安全綜合風險監測預警中心,提升鄉村暴雨洪水等預警能力和應對處置能力,開發應急救援APP,及時發布共享防災救援信息,提高防災救援水平,提高斷路、斷電及斷網等極端情況下的應急保障能力。 智慧城市模擬圖(圖源:網絡) 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同時要經一事長一智,由此及彼、舉一反三。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在防治暴雨洪水災害上,我們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底線思維,提升城市鄉村防洪體系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筑牢防洪防線。 參考文獻 1. 何立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03. 2. 許先春.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動仗——習近平關于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戰略思考[J].黨的文獻,2020(04). 3. 楊粲.堅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J].中國防汛抗旱,2020,30(8). 4. 應急管理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R].2022-01. 5. 李國英.在2022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水利,2022,932(2). 注:原文載自《中國投資》2022年5月號,本次發表有改動。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 |||||
相關鏈接
- 蘇于群 施麗宣 | ?我國陵寢類...2022-06-06
- 徐成彬 | 第三座里程碑引領基礎...2022-05-25
- 劉富榮 徐成彬 樂逢敏 | 我國...2022-05-24
- 黃文 丁嵐 柴進進 | “兩個構...2022-05-20
- 李開孟 | 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的...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