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張健 | 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漳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研究
| |||||
| |||||
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漳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研究 張健 摘要:歷史古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和記憶,具有極大的保護價值。如何在保持古城風貌的同時進行合理更新改造,是一項值得深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文化傳承的視角,以漳州古城為例,分別從建筑風貌、文化底蘊、公共空間、街巷肌理、生活氣息五個方面分析了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護現狀,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閩南風、漳州味、宋河韻、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為目標,分別提出打造閩南名片、延續文化脈絡、重現宋河古韻、恢復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氣息的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 關鍵詞:古城;保護更新;文化傳承;漳州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一直處于城鎮化飛速發展的階段,城市經濟水平逐漸提高。但同時,快速城鎮化導致城市呈現“粗放式”發展的局面[1],使得城市無秩序地蔓延和擴張,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復雜的城市問題。長久以來,城市的發展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和價值,而忽視了對于空間品質提升的需求,這也就導致了城市內部很多特色區域、歷史地段因違背了經濟利益而被侵蝕、被破壞,甚至逐漸走向衰亡,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脈和特色。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個城市聯結歷史與未來的紐帶,承載著中華民族刻在基因里的傳承和血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城市生命的延續。歷史文化街區不應該作為一個 城市發展的犧牲品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而應該作為一個城市對外展示的名片被人們所記住。歷史風貌彌足珍貴、歷史街區不可再生[2],若想要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的精神和記憶,必須采取適宜的手段對其進行適度開發與更新,以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求得平衡[3],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4]。歷史文化街區傳承的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底色,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可以考慮活化更新的方式,在保證文化記憶傳承的同時適當注入新鮮血液,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風貌、保護街巷肌理的同時,重塑場所精神,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以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最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古城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文化特色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探討了漳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的策略。 二、研究區域概況 漳州古城位于“海濱鄒魯”之一的福建省漳州市中心區,是漳州市最具保護價值的片區。漳州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5],擁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歷史,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之美傳[6]。漳州古城歷經滄桑,始終保留著其獨特、鮮明的人文氣息和民俗風情,文化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本文基于文化傳承的視角,探討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漳州古城文化風貌的同時活化古城、留住鄉愁,突出漳州古城“閩南風、漳州味、宋河韻、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最適宜漳州古城的保護更新發展策略,實現漳州古城的活力重構和有機更新。 三、漳州古城文化特色及保護現狀 漳州古城建筑風貌完好、文化底蘊深厚、公共空間多樣、街巷肌理獨特、生活氣息濃厚,既保留獨特的歷史人文底蘊,又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文化特色鮮明,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一)建筑風貌完好 漳州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核心保護區建筑以晚清、民國時期為主(圖1),不乏比干廟、文廟等宋代及明代具有濃厚歷史風味的建筑。同時,古城內部留存著許多名人舊居及知名場所(圖2),這些建筑見證了漳州多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通道,也是傳承文化記憶的媒介。 圖1 漳州古城現狀建筑年代分析 圖2 漳州古城名人舊居和知名場所分布示意圖 對現狀歷史建筑的建筑風貌、建筑質量、歷史意義等因素進行評估,將建筑分為文保建筑、一類建筑、二類建筑、三類建筑、四類建筑五類。其中,文保建筑為極具歷史價值、意義重大的建筑;一類建筑為風貌完好、質量上佳的建筑;二類建筑為風貌尚可、質量稍差的建筑;三類建筑為風貌較差、質量不佳的建筑;四類建筑為風貌極差、質量極差的建筑??梢钥吹剑懦侵行膮^內歷史建筑整體保存較好,外圍區域保存較差,可有針對性地進行建筑風貌恢復、整理工作。 圖3 漳州古城歷史建筑風貌評估 (二)文化底蘊深厚 漳州古城文化底蘊深厚,始建于宋代的府學,在歷史上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僑鄉劇場薈萃了閩南風情與漳州特色,更凸顯出獨具魅力的漳州風味;木偶劇場擁有精湛的制作工藝與極具歷史氣息的表演,傳承著“源于晉、興于宋、盛于明”的布袋戲。同時,古城內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民間先祖信仰文化并存。這些文化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維系著他們的精神家園。 在規劃中,我們除了要保護有形的建筑、街巷等空間外,更要保護好空間中蘊藏著的無形的文化。將文化作為觸媒點激活漳州老城,吸引更多客流。 (三)公共空間多樣 古城臨近宋河水系,周邊有山體公園、濱江公園以及小游園,開放空間類型較豐富(圖4)。目前只有中山公園的1公里服務范圍全覆蓋了古城規劃地區,基本滿足“500米見綠、1000米達園”的綠地布局要求,和構建“園在城中、城在園中、城園一體、園城共融”的現代田園型都市的目標。 圖4 漳州古城公共空間分布 但是,古城內部的開放空間不足,應在不破壞古城肌理的前提下,采取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方式,營造適當的小型交往空間,滿足古城居民平日喝茶聊天、傳統習俗活動等對生活環境的需求,不斷完善古城公共活動空間的建設。 (四)街巷肌理獨特 與現代城市開闊、喧鬧的街道不同,漳州古城仍延續著明清時期細密、緊湊的街巷肌理,保留有一份獨有的閑適恬靜的氣質和靜謐恬淡的空間氛圍,形成了閩南地區獨特的老街韻味。街與巷、宅墻與院落構成了開闊與緊湊、公共與私密各自不同的空間,是古城文化和情感的物化體現,也是居民們家園情節得以維系的紐帶。 然而,從現有老城的圖底關系可以看到(圖5),原有街巷尺度較小,適于步行交通,但毛細路多呈“非”字或“串”字形,死胡同、斷頭路較多,整體通達性不佳、交通效率較低,應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梳理改造。 圖5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 (五)生活氣息濃厚 大量原住民仍居住在漳州古城中,保存并傳承延續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業態。古城居民在這里吃飯、購物、下棋會友、參加廟會等(圖6),這種日常生活正是古城“活”著的體現。在這里,游客既可以感受歷史街區的魅力,又可以體驗到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古城保護要做的不僅僅是有關街區、建筑等方面的保護,古城中人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也具有保護意義。我們所強調的是一個活著的古城,而居住在古城中的人們和他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便是其載體。 圖6 漳州古城中保存的傳統生活 四、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漳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 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據[7]。本文基于文化傳承視角,以保留“閩南風、漳州味、宋河韻、老街情、慢生活”為規劃目標,提出具體的漳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活化古城、留住鄉愁。 (一)“閩南風”——打造閩南名片 深入挖掘漳州古城內歷史文化資源,保留漳州古城整體風貌與建筑特色,進行改造升級。首先,梳理古城內歷史建筑,識別和提取其中蘊含的金、木、水、火、土文化基因[8],進行保護、修繕和再利用。其中,金主要為府衙、文廟等政府和文化建筑,木主要為木偶戲院等休閑建筑,水主要為溫泉等養生建筑,火主要為寺廟古宅等宗教建筑,土主要為體現鄉土人情的風俗建筑。其次,對服務、餐飲、購物等傳統業態進行升級,并植入展覽、體驗等新興業態。最后,組織主要和次要游覽線路。從點、線、面三個不同層次實現整個古城的活化與發展(圖7),最終將其打造成為閩南地區的特色文化名片。 圖7 漳州古城風貌改造升級規劃圖 (二) “漳州味”——延續文化脈絡 “儒雅的漳州,活著的古城”是對漳州古城歷史文化核心特征最恰當的概況。漳州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具有濃厚的漳州特色,體現出儒雅的、古之翩翩君子之風。為了延續這種具有濃烈文化氣息的“漳州味”,可以考慮喚醒場所記憶,對一些老化空間進行再造,在保留原真性、完整性和永續性的前提下[9],打造特色文化節點,激發空間活力。例如,對漳州府衙中軸線及府學、文廟節點恢復性設計,利用空間蒙太奇的手法重現府衙唐代風采,使府衙成為集保護、展示、文化活動為一體的核心節點,感受古城悠遠的歷史與繁華(圖8)。 圖8 漳州古城府衙中軸線鳥瞰圖 (三) “宋河韻”——重現宋河古韻 提取宋河在漳州古城歷史演變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充分利用宋河水系兩岸景觀及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亮出宋河沿岸景觀,并通過打造溫泉體驗特色聚集人氣,重現“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宋河古韻。以中山公園、僑村西姑池、文廟等主要景觀要素形成主要景觀節點,結合街巷空間和開放空間形成次要景觀節點,強化宋河兩岸的景觀空間營造形成景觀帶,以主帶次、點帶連片,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景觀結構系統(圖9)。 圖9 漳州古城景觀結構系統規劃圖 (四) “老街情”——恢復街巷肌理 在保留漳州古城傳統街巷肌理的同時進行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以體現完整、清晰、易讀的街巷肌理為目的,對現存街道和建筑進行分類改造(圖10)。首先,保留歷史風貌較好的建筑,修繕有歷史價值但空間結構存在問題的建筑,拆除重建一部分質量風貌較差的建筑。其次,整理出完整清晰的街、巷、院體系,主要街道承載商業活動和大量人流集散,巷道作為聯系開敞和私密空間的通道,院落作為居民生活的保留空間,一部分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院落成為游客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內涵的地方。然后,疏通交通線,在保證生活和游覽空間完整的同時,提高古城內部街巷的通達性。最后,通過對沿街立面進行補充、修繕、整治和恢復,恢復古城傳統的街巷肌理及各個歷史時期的特色風貌,在整體規劃上體現地域性、文化性[10],塑造古城社區“鄉愁”氛圍。 圖10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規劃圖 (五) “慢生活”——保留生活氣息 梳理古城內各種傳統生活,將其融入街、巷、院空間,重塑古城內傳統生活。依托豐富的主題廣場設計,組織“文化年歷”活動(圖11),將傳統節慶與創意活動結合,激發活力;對傳統的老字號“百工百業”如打鐵、竹編、瓷器等店鋪進行修繕和扶持,引進新的商業模式;將巧思融入生活,形成不同主題的“街角博物館”以容納傳統的漳州人的生活(圖12),從而實現文化的保留與發展,修復并激活傳統的文化空間;鼓勵公益團體、研究機構進駐古城,提供傳統文化研究平臺;組織藝術家及高校針對古城居民實際需求開設社區課堂,鼓勵古城居民持續學習,形成保護古城的意識。 圖11 漳州古城文化年歷活動 圖12 漳州古城街角博物館分布圖 五、結語與展望 本文基于文化傳承的視角,從建筑、文化、空間、街巷、生活五個方面分析了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護現狀,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閩南風、漳州味、宋河韻、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為目標,分別提出打造閩南名片、延續文化脈絡、重現宋河古韻、恢復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氣息的古城保護與更新策略,希望能夠重塑古城昔日風貌,推動古城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結合國家政策及時調整更新手段和方式,在保持原真性、真實性的前提下使其時刻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延續城市記憶和文脈。 參考文獻 [1] 李翔.基于社會因素的漳州城區城市形態演變及其古城保護更新研究[D].廈門大學,2019. [2] 林麗惠.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活化更新途徑研究——以漳州古城宋河片區保護更新為例[J].福建建材, 2023(9):26-29. [3] 孫燕.城市更新視角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的規劃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墻為例[J].城市建筑,2023, 20(18):73-78. [4] 孫令國,葉華.蘇州古城整體保護更新發展策劃規劃[J].建筑實踐,2022(8):50-57. [5] 劉彥.歷史街區公共空間的營造及原真性更新保護研究——以漳州古城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7(5):115. [6] 李秀燕.古城景觀整治中保護及有機更新應用研究——以漳州古城景觀整治為例[J].福建建筑,2017(9):13-16. [7] 趙龍.歷史城鎮景觀遺產之文化分層研究——以漳州古城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現象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2): 67-75. [8] 杜森,秦雨.我國傳統村落文化基因研究綜述[J].建筑與文化,2023(10):80-82. [9] 楊佳麟.歷史建筑保護修繕的實踐與思考——以福建漳州古城東坂后番仔樓為例[J].城市建筑,2020,17(7):175-178+183. [10] 楊佳麟,王紹森,李立新,唐洪流.基于城市織補理念的歷史街區保護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東宋河片區改造為例[J].華中建筑,2023,41(3):98-102. 注:原文載自《福建建筑》2024年第1期,本次發表有改動。 | |||||
相關鏈接
- 潘小海 | 加快產品更新換代 利...2024-06-21
- 伍迪 | 收費公路采用特許經營模...2024-06-19
- 楊凱越 | 企業境外投資研究之一...2024-06-15
- 徐成彬 | PPP項目特許經營方...2024-06-12
- 郭鳳鳳 許相敏 | 江蘇省煤電機...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