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申海燕 |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要內容與實現路徑
| |||||
| |||||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前,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原始創新與源頭技術供給,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途徑。如何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既是理論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也是產業界面臨的現實難題。為此,我們精心組織、系統謀劃推出了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系列研究報告,旨在從戰略意義、基本概念、主要內容、成果形式、實現路徑、發展趨勢、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研究深入分析,系統回答“為什么策源”“策源什么”“誰來策源”“如何策源”“怎樣評價”“如何保障”等問題,以期拋磚引玉,為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理論研究和推動實踐工作提供借鑒參考。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系列研究之二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要內容與實現路徑 申海燕 要全面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工作,必須首先回答好 “策源什么”“誰來策源”“如何策源”“怎樣評價”等基礎性問題,系統分析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建設內容、成果形式、創新載體、實現路徑、評價體系,堅持系統觀念,把握規律趨勢,分析內在機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策源地建設工作。 一、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要內容 通常來看,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性技術成果,盡快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有力保障產業發展安全穩定,牢牢掌握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主動權為根本目標。而原創技術的突破又離不開原創主體能力的提升。因此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是一個原創成果產出、原創能力提升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原創能力提升以實現原創技術突破為根本目標,并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支撐條件。另一方面,原創技術突破又會大大擴展創新能力邊界,帶來創新能力的量的積累和質的躍升。 (一)原創技術的形成過程 原創技術形成過程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以及試驗發展的全創新鏈條,是一個將隱性知識科學化、科學發現技術化、技術發明產品化、科技產品工程化、工程運營產業化的持續過程??茖W研究是原創技術的知識源泉,試驗發展是原創技術的實驗手段,工程化、產業化是原創技術的價值實現路徑。 一是基礎研究階段?;A研究是為獲得關于某些現象和可以觀察的事實的基本原理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工作,目的在于闡述和驗證各種假設、原理或定理,或對事物的特性、結構及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解決基本原理、特性、結構、作用等問題?;A研究不以任何應用或使用為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新知識,更好地認識世界、解釋客觀規律,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 二是應用基礎研究階段。顧名思義,應用基礎研究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是運用科學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是認識從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具體來說,就是為了明確基礎研究的可能用途,或是對于實現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目標所應采取的新方法途徑的研究,是把科學構想發展成為能夠使用的形式所進行的創造性工作,解決的是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中的方式方法、途徑路徑問題,屬于知識技術化的過程。 三是試驗發展階段。試驗發展是在科學技術知識與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研制出具有全新產品與工藝特征、技術性能的原理模型,或對已有產品工藝路線進行實質性改進,形成新產品、新材料、新軟件、新工藝等的過程,是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取得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技術成果進一步物化為可以更好改造世界的產品,屬于技術產品化的過程,需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 四是推廣應用階段。推廣應用是技術產品工程化、產業化的過程,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紐帶,解決的是“怎么用”“用在哪”的問題。而且,原創技術成果也只有用起來,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場實現產業化,技術價值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我國巨大的內需市場也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廣泛應用場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可以加速技術迭代進程,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綜上,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試驗發展、推廣應用四個階段,展示了原創技術形成的完整過程,即體現為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相互融合作用的過程,是潛在的、無形的知識形態向現實的、物質的生產力轉化的過程,是人類從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不斷驅動世界發展變革的過程。 (二)原創能力的培育過程 一般來說,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主要包括投入能力、產出能力和過程能力,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能力體系構架。其中,原創技術產出能力,特別是原創成果的規模和質量,是衡量原創能力的重要標志。 一是投入能力,反映潛在的創新能力,為科技創新策源提供高層次的人才基礎和可持續的物質保障。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上指出,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原創隊伍建設方面,要聚焦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兩院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科技人才等“關鍵少數”,發現、引進、培養、使用、支持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構建高水平的研發隊伍;在科研經費方面,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研發投入強度和基礎研究投入比重,發揮中央財政在支持基礎研究的主導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彌補其原創能力不足短板。 二是產出能力,反映了創新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績效。除實現原創技術突破目標外,還應通過發表論文報告、獲得專利授權、參與標準制定、開展技術許可等多種形式,加強原始知識體系、技術體系、成果體系建設。同時著力增強成果轉化能力,提升轉化效率,提高轉化收入,盡可能降低或擺脫對國外技術和專利知識產權的依賴。 三是過程能力,是指以提升原創能力為根本目標開展的科技基礎設施、科研保障條件、科技創新基地等基礎平臺和條件建設。如積極申請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建國際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重大工程、重大平臺、重大設施的建設,帶動策源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成果形式 根據原創技術產生過程中所處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原創成果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在基礎研究階段,主要表現為各類科學發現論文、著作、報告等;在應用基礎研究階段,主要是原理模型、發明專利、技術標準、技術許可等;在試驗發展階段,則是通過研發取得的新產品、新設備、新裝置、新材料、新軟件、新工藝等。因此,原創技術可以是以知識、技術、產品等一種或多種形式展現出來科技成果的復合體。 一是科技論文。是在科學研究、科學實驗、科學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分析、判斷、推理、論證等研究方法,對科學技術現象或科學問題進行總結,形成科學見解,并上升為科學理論的過程,包括理論類論文、試驗類論文和描述類論文。近年來,我國科技論文和自然指數穩步提升?!禢ature》資料顯示,從2020年11月1日開始,到2021年10月31日為止的年度范圍內,我國論文數量和自然指數排在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二。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分別在高等院校類別和非高等院校機構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和第一位。此外,在五個重點領域的排名中,我國在化學、物理科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二是技術專利。是通過將技術成果申請知識產權,進行登記和保護的技術專利化過程,可分為國際專利、國內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等。擁有專利情況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聯合構建專利池,集群化布局專利,維護技術壟斷地位,已成為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近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專利授權量460.2萬件,發明專利授權69.6萬件,均為世界第一。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2021年我國申請人提交的國際專利(PCT專利)申請6.95萬件,連續三年居全球首位。但也應看到,我國人均專利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2021年我國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4.9件,不及美國10.7件的一半水平;PCT國際專利萬人申請量0.5件,美國為1.8件,不足其三分之一。 三是技術標準。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定義,標準是“由有關各方根據科學技術成就和先進經驗,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術規范或其他公開文件,其目的在于促進最佳的公眾利益?!睒藴士煞譃閲H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其中國家標準又可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標準也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創新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焦點。誰掌握了標準制定權,誰就掌握了發展主動權和治理話語權。目前發達國家積極控制和爭奪國際標準化制高點,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TU(國際電信聯盟)等多個國際技術標準體系中都占據主導地位。以ISO標準為例,少數發達國家制定的國際標準比重超過90%。我國作為六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標準制定比重僅占1%,與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為此,《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要將標準作為科技計劃的重要產出,加強重點領域標準建設,形成結構優化、先進合理、國際兼容的標準體系。 四是實物和工藝形態。從無形的技術形態向有形的物質形態轉化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新產品、新工具、新設備、新裝置、新系統、新材料、新軟件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原創性成果。其中,也可以是以基礎件、配套件等中間產品形式出現,如元件器件、零部件、組件等,或者以模型原型、樣品樣機、試驗樣機、工程樣機等形態展現。此外,設計圖紙、流程圖、工藝包、生產線圖紙等工藝形態也是知識和技術的有效載體,是原創技術成果的表現形式。 五是戰略咨詢成果。硬技術的形成過程,也伴隨著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軟實力提升進程,由此在科技戰略制定、科技政策出臺、科技規劃編制、科技體系完善、科技生態構建等方面,衍生出了大量的決策咨詢需求。這類成果主要是為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決策,解決“國之疑難”問題。因此,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也要注重對科技治理過程中形成的新理論、新認識、新觀點、新政策、新制度、新模式的深化總結,加快探索形成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中國方案、中國模式。 三、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建設主體 當前,以高水平、建制化、體系化科技力量推進原始創新已成為發展趨勢。早在1945年,美國《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報告中,就提出要率先實現科學隊伍的建制化,并先后成立了NSF、DARPA、NASA等科研機構,構建了包括聯邦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非營利科研組織等在內的創新體系,為推動美國建成現代高技術的策源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我國各類科技力量也應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主動承擔起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主力軍責任,發揮頂梁柱作用。 一是廣大科學家隊伍??茖W家隊伍是國家最高科技水平的領軍人才,是推動科技進步和提升原創能力的先鋒隊伍和核心力量,是“國之重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界要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2020年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要求科技工作者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 二是國家科技創新高地。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是我國原創技術的重要發源地。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上海時要求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9年1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將北京打造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的戰略目標;2019年11月又進一步要求上?!皬娀萍紕撔虏咴垂δ?,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當前,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學城等,都應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原創技術策源地。 三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為代表的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中科院“搶抓戰略機遇,勇立改革潮頭,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021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發揮兩院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解決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2021年1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班上指出,中央企業等國有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2022年再次對提升國有企業原創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做出明確要求;此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臺,聚焦科技前沿和戰略需要,開展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發,構建起了科技基礎設施的四梁八柱,也是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骨干力量。 四是新型研發機構?!丁笆濉眹铱萍紕撔乱巹潯分刑岢?,要加快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制度創新是點燃科技創新引擎的點火系。實踐中,各類新型研發機構聚焦創新需求,深化制度改革,加快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建模式多樣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在匯聚優秀人才,盤活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打通創新鏈條,產出原創成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先鋒隊,以及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生力軍。 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實現路徑 總體來看,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通過不斷開拓科學體系和技術體系,持續加強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加快形成原創性成果突破和源頭性技術供給,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其具體實現路徑主要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源頭識別創新機會。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聚焦未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重大創新領域,統籌維護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領域,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卡點、短板、薄弱環節,強化重點領域方向的謀劃布局,形成原創技術發展藍圖和原創技術體系化規劃布局。 二是前瞻開展技術預見。在具體領域開展前瞻性技術預見,全面分析該技術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發展規律、演進形態、預期效益效果,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問題,科學分析綜合研判,策劃推出一批全球新的技術和產品。 三是凝練提出科學問題。堅持目標導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堅持戰略導向擴展科學研究深度,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卡脖子”技術領域,凝練出策源技術背后的源頭科學、基礎技術問題,形成支撐原創技術突破的基礎科學、基礎原理、基礎技術需求清單,著力探索底層原理,掌握源頭技術,突破基礎工藝,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解決方案。 四是繪制技術體系圖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規劃原創技術發展體系,確定技術發展路線圖,繪制產業創新圖譜,形成策源地建設總體施工圖。在此基礎上,識別圖譜中重點發展和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將其轉化為攻關方向,并進一步明確目標,明晰路徑,做好重大任務、重要工程、重點項目、重要節點的安排部署。 五是統籌配置要素資源。圍繞創新鏈部署人才鏈、資金鏈,推動重大項目、重要平臺、重點人才、專項資金一體化配置。集聚全球頂尖人才,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以一流人才帶動一流科研,以一流科研引領高水平人才聚集和團隊建設。加強科研條件建設,鼓勵具有技術優勢的創新主體牽頭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打造原創性戰略科技力量。 六是組織開展協同攻關。發揮制度優勢,整合產學研科研力量,構建“利益共享、責任共負、風險共擔、成果共有、信息共通、平臺共建”的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形成分工合理、梯次接續、協同有序的創新格局,實現國內外、產學研、上中下游聯動創新,加快形成自有的知識體系、技術體系和成果體系,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 七是加快推動成果轉化。充分利用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特別是國有企業“超級用戶”優勢,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加快成果示范推廣,盡快形成規?;?、產業化能力,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推動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 八是精準施策分類管理。根據不同創新環節、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成果形態,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綜合評價。以更有力度的制度策源驅動更有深度的技術策源,堅持“成果賦權、創新賦能、管理松綁、制度減壓”理念,持續創新組織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完善體制機制,營造生態環境,構建源頭型治理模式,使廣大科研人員敢啃“硬骨頭”、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真正潛心研究、實現源頭創新。 五、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評估評價 科技成果是各類科技活動的有效載體,科技成果評價是開展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探索建立符合原創技術特點的綜合評價體系,全方位、全鏈條、多維度、多層次開展評價工作,全面客觀反映策源地建設的創新水平和轉化效果。 一是堅持質量、績效、貢獻評價相結合。一方面,評價原創技術和產品的性能質量,如技術的重要性、創新性、適用性、成熟性。另一方面,也要評價技術和產品的績效和貢獻,即對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安全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外溢性、帶動性、綜合效益及影響。 二是堅持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評價相結合。當前,創新已經滲透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科技成果也具備了日益多元化的價值形態??茖W價值是指科技成果在發現新現象、揭示新原理、發展新方法、掌握新規律、孕育新技術等方面的獨特價值;技術價值是在促進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著力解決國家重點領域、重大創新難題方面的作用和價值;經濟價值主要是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預期效益和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和影響;社會價值主要是在服務國家戰略、維護國家重大利益、保障公共安全、促進社會進步、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文化價值是指科技成果應用后對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創新精神、營造創新氛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貢獻。 三是堅持分類指導和分類評價相結合。基礎研究階段突出科學價值,重在評價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觀點、新學說等方面的貢獻;應用基礎研究階段突出技術價值,重在評價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原創性成果的創新性能和質量,與滿足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的情況;試驗發展階段突出經濟價值,重在評價技術產品的應用前景、產業化效果,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影響;軟科學類成果突出社會價值,重在評價服務國家戰略,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促進治理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的貢獻。 四是堅持當期評價與中長期評價相結合。堅持“長周期、低頻次、少干預、高容錯”原則,不僅評價科技成果的當期價值,還應針對成果應用后產生的價值和影響,開展后評價和成果回溯評價,引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同時,強化對科技創新策源的全過程管理能力。 五是堅持結果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既要推出標志性的原創成果,又要構建體系化的策源能力。要強化要素集聚、體系構建、協同創新、制度保障等能力性評價內容,推動策源主體在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 六是堅持成果評價和主體評價相結合。要發揮好科技成果評價在科技評價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成果評價與項目、人才、團隊、企業、地區、國家等不同創新主體的評價有機結合,綜合評價各類主體的實際創新效能。 七是加快推進評價方式多元化。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以“非共識評估”“小同行評議”“國際同行評議”為主,應用研究類科技成果以用戶評價和社會化評價為主,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類科技成果以用戶評價、市場檢驗和第三方評價為主,軟科學類科技成果以同行評議為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OL].新華網,2018-05-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習近平: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OL].共產黨員網,2019-01-11. https://www.12371.cn/2022/01/11/ARTI1641896504145631.shtml. [3]習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OL].中共中央黨校網,2019-01-19. https://www.ccps.gov.cn/xtt/201901/t20190119_128437.shtml. [4]習近平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賀信[OL].新華網,2019-11-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1/c_1125182965.htm. [5]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OL].央廣網,2019-11-04. http://china.cnr.cn/news/20191104/t20191104_524843259.shtml. [6]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OL].新華網,2020-09-1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7]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OL].央廣網,2021-05-28. http://china.cnr.cn/news/20210528/t20210528_525498856.html. [8]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OL].中國政府網,2021-09-28. 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9]中辦 國辦.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OL].教育部網站,20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4/t20180413_333039.html. [10]國家知識產權局.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統計年報[OL].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2021. https://www.cnipa.gov.cn/tjxx/jianbao/year2020/a.html. [11]科學技術部人才中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實務[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1-03. [1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OL].中國政府網,2021-10-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0/content_5641727.htm. [13]吳壽仁.淺談科技成果分類及其表現形式.科技成果轉化操作實務[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9-01. [14][美]范內瓦·布什,[美]拉什·D·霍爾特.科學:無盡的前沿[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1-05-01. [15]王亮,孫紹榮,李世珣.科技原創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5(02). [16]楊水旸.論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相互關系[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注:本文為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系列研究之二,系列之一為《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關鍵領域和基本要求》(點擊鏈接,閱讀全文)。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 |||||
相關鏈接
- 王瑞江 朱曉霞 夏艷麗 張莉莉 ...2022-05-07
- 申海燕 |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2022-05-02
- 李開孟 | 重大工程決策評估的關...2022-04-30
- 趙東 | “十四五”時期鐵路項目...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