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申海燕 李東 劉義成 |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特征與發展演進規律
| |||||
| |||||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 內涵特征與發展演進規律 申海燕 李東 劉義成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著力壯大新增長點,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調整,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孕育著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外延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對經濟持續發展和產業調整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認為,新興產業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新形成的或原有產業調整升級重新形成的產業,其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學技術創新、相對成本變化、新興消費需求等。我國學者陳剛認為,新興產業是指承擔新的社會生產分工職能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代表著市場對經濟系統整體產出的新要求和產業結構轉換的新方向,同時也代表著科學技術產業化新水平的,正處于產業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和快速發展階段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興產業的子集,其形成和發展更加依賴于技術創新重大突破、消費需求重大變化或者政府政策重大調整,與此同時還往往伴隨和促進著產業模式和經濟范式的重大升級和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2010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一文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給出了清晰的定義,“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中,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范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九大領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又可細分為新一代通信網絡設備、新型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云計算軟件及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主要方向。 目前,無論是產業界還是學術界,均未將未來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未來產業,是指未來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先導產業,即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產業化后形成的,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推動未來全球經濟社會變遷起到關鍵性、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目前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產業化臨界狀態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可以理解為孵化和培育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且其具有更前沿的科技性以及更大的不確定性。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由一組新興技術集群引領和推動的,這些新技術孕育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形成巨大發展潛力和顛覆性力量。其中,有一部分以前的未來產業成長轉化為后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在數字通信、生命科學、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領域不斷涌現出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區塊鏈、元宇宙等顛覆性概念和技術,以及基因診療、干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生物育種、腦科學等新技術,正在持續孵化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加快孕育著一批新的未來產業。 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關系,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同屬新興產業范疇,但又處于產業發展周期的不同階段。具體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產業化、市場化,形成了現實生產力,且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產業;而未來產業則是更為前瞻、更為先進的技術和概念,相關底層技術發展相對明晰但尚未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或者雖然目前產業規模較小,但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探索應用有望實現增長勢能躍遷,進一步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性產業。同時,未來產業的不可預見性和發展不確定性相比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明顯增大。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科技是未來的產業,產業是應用的科技。從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內涵及外延特征來看,前者偏重技術特性,后者偏重產業特征;從所處鏈條看,前者處于創新鏈,后者處于產業鏈;從發展重點看,前者注重技術效益,后者注重經濟效益;從價值體系看,前者注重長遠影響,后者注重當期價值。為此,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布局,要統籌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兩者的關系、結構、時序和聯動,兼顧好當期效益和長遠利益、經濟價值與科技價值,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構建梯度發展、承接有序、動態優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從而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再到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與創新通道,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特征 創新驅動是其本質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廣義上包含前述未來產業)是科技引領發展的產業,是新技術率先示范應用的產業,是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互促共進的產業。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驅動為根本特征,以新技術應用為基礎前提,以技術迭代加速調整升級為主要動力。其發展邏輯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內生比較優勢和內生增長模式,發展路線圖是實現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品創新—市場推廣的遷移轉化。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承擔著搶占全球產業制高點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使命,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必然要求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掌握主導關鍵核心技術,在未來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取得先發優勢。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構筑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基石。 戰略性是其重要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強調以國際視野、系統觀念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培育、布局和發展壯大。具體體現為所涉產業是大國競爭和戰略博弈中的必爭領域和前沿高地,對塑造競爭優勢,掌握發展主動,贏得發展先機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發揮重要影響,是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特征的產業。優化布局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調整升級的有力抓手,更是保障國家安全、引領戰略主動的前瞻謀劃。 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具有其他主要特征。一是新興性。體現為依托新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形成的新興產業,發展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產業規模不大,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發展事關產業結構優化、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二是關聯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屬于復雜產品系統和生態系統,產業鏈條長、滲透性與帶動性強,不僅自身具有巨大的增長潛能,且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能夠全方位帶動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三是高成長性。與傳統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等特點,隨之又衍生出知識和技術密集、處于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未來成長性高等特征。四是生態性。與傳統產業演化路徑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空間聚集、時序發展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特征。發展態勢逐步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數字與實體加快融合、制造與服務全面融合方向發展,運行形態更加開放化、網絡化、平臺化、去中心化、生態化。 三、當前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 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全球范圍內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不僅形成了以戰略前沿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也結合傳統產業變革在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生命科學等領域加快孕育形成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一是各國高度重視并加快部署新興產業。為適應未來產業這一新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帶來的配套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各國加緊出臺政策,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了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美國把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量子信息、5G四大關鍵技術領域視為美國新的“基礎設施”,重新定義保持美國全球領導力而需要重點發展的20項關鍵和新興技術,將未來產業基礎和應用研究作為投入重點。歐盟計劃投入巨額資金支持顛覆性和戰略性技術發展,鼓勵歐洲企業對美國和歐洲內部競爭對手的趕超。法國推行“新工業法國”系列計劃,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健康等未來主權技術,增強高潛力領域的戰略競爭優勢。德國重點扶持汽車、光學、3D打印等重點工業領域,以保持其先進工業制造領域的全球競爭力。英國設立“工業戰略挑戰基金”,對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清潔增長、未來交通和老齡化社會等四個未來產業領域進行支持。日本提出“社會5.0”概念,并明確重點研發和資助創造未來產業及挑戰社會變革的相關技術。韓國加快培育發展半導體、未來汽車、生物技術等核心領域的未來重點新興產業前沿技術,加快建設“創新先導型制造業強國”。 二是發達國家在新興領域處于領先主導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美國占世界市場規模的31%;生物醫藥產業,總體呈集聚發展態勢,美英日占據主導地位;新材料技術,領先企業多集中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德國、日本在數控機床等領域長期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我國市場規模最大,歐美日等發展強勁;節能環保產業,歐美國家持續占據領先地位;航空航天產業,美國一強獨霸占據半數航空市場,中美俄為航天領域裝備制造最領先國家;海洋裝備領域,歐美企業對重要裝備的開發設計和制造形成壟斷,韓日在裝備零件制造和組裝領域具備技術優勢,我國則在制造裝備領域發展較快,形成了高端研發設計在歐美、總裝建造在韓日、中低端制造在中國的總體分工格局。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演進規律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產業和經濟發展各領域,帶動以綠色、智能、融合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全球正在步入一個新興產業孕育發展的關鍵時期。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要求以及演進路徑和規律,同時也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 (一)以新技術涌現為推動力量 新技術的發展成熟和推廣應用形成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型商業模式,進而發展形成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及與之相契合的產業化推進,量子信息、基因編輯、類腦科學、能源互聯網、合成生物學等眾多前瞻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快速擴散,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向多個方向快速發展,新的動能和增長點將不斷涌現。據預測,2025年全球AI(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5G領域創造的GDP將達到1.5萬億美元,可以帶動5.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203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有望達到40萬億美元。 (二)以全球分工為發展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各國交流的頻繁,全球分工已經在世界范圍形成了支撐產業發展的態勢。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不斷發展優化,分工層次日益深化。作為創新屬性強、合作程度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分工逐步從某一類型產品的分工,向產業鏈、價值鏈等不同層面拓展,世界各國都參與到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之中,企業內與企業間的價值鏈逐步形成全球價值鏈,以及面向全球的產業價值鏈,包括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與品牌建設等環節在內的全球分工體系加快形成。 (三)以產業融合為發展方向 產業融合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途徑。未來一段時期,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融合趨勢將持續深化,融合廣度、深度不斷拓展。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融合日趨深化,產業鏈不斷向下游應用延伸,推動上下游產業縱向融合。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融合推動交叉創新。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推動產業從單點技術和單一產品創新向多技術、多產業融合互動的系統化、集成化創新轉變。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如數字經濟加速與傳統制造業、服務業融合,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加快分化重組,技術范式、生產方式、價值形態、組織模式等發生深刻變革。 (四)以正面競爭為主要方式 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維持其在全球產業鏈治理中的主導權控制權、占領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對動搖和挑戰其全球霸權地位的新興大國,采取軍事上挑釁、政治上顛覆、經濟上脫鉤、技術上封鎖、產業上斷鏈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體系化、高強度打壓遏制。我國等新興大國也在積極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彎道超車”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尋求由單項突破轉向整體提升,以擺脫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鎖定”和“高端鉗制”。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和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大國,在AI、5G、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競爭將由錯位競爭全面走向正面競爭。 (五)以產業集群為發展形態 融合化、集群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當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相比于傳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往往表現出要素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主體互動性高、知識溢出效應強、成長潛力大等發展形態,由此也展示出更為強勁的創新驅動力、自我升級強化的內生驅動力,以及經濟帶動能力。 (六)以產業配套為重要保障 新興產業初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配套相對不足。受中美博弈和全球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分散化、區域化趨勢明顯,各國更加關注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和韌性發展,以及保障關鍵領域供應安全和產業鏈配套。發展和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完善產業鏈條和產業配套,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系統,圍繞龍頭或優勢企業的產業鏈延伸發展途徑,積極培育配套企業,共同促進產業鏈條完善;同時要根據產業創新發展的趨勢、方向、規律,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布局整體謀劃,加快引入一批產業鏈的關鍵配套企業。 (七)以龍頭企業為發展主體 龍頭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對上下游企業、中小企業及其他關聯產業都具有明顯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穩鏈、補鏈、強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都發揮著主導作用;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在利用自身技術優勢、資本優勢,吸收消化最新科技成果,進行知識擴散和溢出轉移方面也發揮著引領帶動作用,成為強化專業化協作和產業配套的重要主體。相對明確和有效的產業創新路徑往往也是通過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的龍頭核心企業來實現的。此外,龍頭企業在形成產業集群方面、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八)以政府引導為戰略引領 政府是制度構建者、政策供給者、方向引領者和監督管理者,提供戰略引領、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和主體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性、創新性、前瞻性和關聯性等特征更加需要政府的引導支持和支撐保障。在產業成長初期,要根據本國資源稟賦特點,選擇適宜技術和適當產業進行布局發展。強化政策供給,支持基礎研發,化解金融風險,避免先發國家技術壓制。在產業發展中期,要重視提高技術轉化率,優化融資水平和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基礎設施配套、行業標準制定等環境體系,促進有效競爭。在產業成熟期,要加強新興技術和產品產業升級,規范市場秩序,避免市場壟斷。此外,政府還應積極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攀升高端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九)以市場主導為決定力量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交易、組合和配置,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市場經濟主體作用和創新主體作用,激發市場微觀主體活力動力;實施“不必所有但為所用”的國內外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多元化、市場化資金投融資機制,加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和幫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產學研用”合作和市場化技術轉移機制;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 五、把握規律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立足國情,把握戰新產業方向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面臨的最大國情。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面向未來,雖然我國已明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同時要不斷結合科技、經濟發展大勢,深入研判,慎重抉擇,高質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選擇。 (二)適度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在科技研發能力突出,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的區域,要充分發揮科技和產業的先發和積累優勢,謀劃布局一批聚焦未來產業發展的高水平產業創新研究院,促進科技、產業不斷迭代升級,良性循環發展。要大力推動未來產業跨界融合應用,挖掘和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和孵化形成若干具有競爭力的重點未來產業。 (三)因時因地,優化戰新產業系統布局 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基礎和特點,經濟水平、產業結構、社會文化等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化的綜合系統。在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布局的過程中,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除了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還要結合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科技水平進行綜合考量,系統謀劃和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的地區,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及時改造和升級相對落后的產業,利用科技創新的驅動和外溢效應,大力培育和發展適合本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針對經濟和產業發展演進的規律和特點,及時調整優化產業政策,以新興產業及時更替逐步喪失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 (四)科技先行,掌握新興產業發展主動 創新驅動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特征。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之鑰??萍枷刃校饶軌驅Ξ斍敖洕l展和產業升級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也可以對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不竭動力。面向未來,我國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前鋒利器,牢牢掌握產業發展和升級的主動權。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文獻 [1]李曉華,呂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與政策導向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2010,142(09):20-26. [2]陳剛.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的機理探析[J].理論導刊,2004(02):40-42. [3]姜大鵬,顧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狀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7):65-70. [4]杜琴.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探析[R/OL].高新區研究中心.(2022-09-08). https://mp.weixin.qq.com/s/yz6J5zolMMAP4wsOOmG1yg. [5]顧乃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2. [6]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7]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3. | |||||
相關鏈接
- 武博祎 | 新時期我國重大生產力...2023-06-16
- 姜富華 楊凱越 | 加快實施標準...2023-06-14
- 張同升 | ?南非、肯尼亞國家公...2023-06-09
- 武博祎 | 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思維...2023-06-07
- 于明 | 新基建構建新經濟模式的...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