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建議
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應減少破壞性副作用
| |||||
| |||||
摘要:6月19日,《金融時報》發布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撰寫的題為《如何不盲目制定產業政策》的評論文章,批判了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實施的產業政策,表示政客們應該承認,在充滿猜疑、保護主義和干涉主義的新時代,可能會損失多少。文章建議,盡管意識形態向民族主義和干預主義的根本轉變很難遏制,但是實施產業政策最明智的方式是盡可能精準地針對已發現的問題,同時盡量減少對國際合作、貿易開放和國內經濟表現的破壞性副作用。 產業政策再次成為政府干預的強大動力。世界許多地方都是如此。但最引人注目的轉變發生在美國。羅納德·里根宣稱: “英語中最可怕的九個字是:我是政府派來的,我來幫忙?!比缃?,拜登政府正在熱情地“提供幫助”。唐納德·特朗普也是一個干涉主義者,不同之處在于,他的幫助方式是提高關稅。鑒于美國歷史上作為開放世界經濟的倡導者的角色,這種轉變意義重大。 有證據表明,產業政策作為一種理念和實踐都變得更加普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 1 月發布的《產業政策回歸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商業媒體中對產業政策的提及顯著增加。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表的一篇關于《產業政策的新經濟學》的論文由雷卡·尤哈斯、內森·萊恩和丹尼·羅德里克共同撰寫,論文顯示,全球產業政策干預措施急劇增加,從2017年的228項增加到2022年的1568項——主要是在高收入國家(可能是因為它們有更多的財政空間)。這也讓世界其他國家指責它們虛偽。(見圖1) 圖1 產業政策的重要性急劇上升 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干預有三個合理理由。第一個理由涉及“外部性”,即企業提供的無償利益。最明顯的外部性來自工人和其他企業從中學到的東西。此外還存在國家安全和其他社會外部性。第二個理由涉及協調和集聚失?。阂虼?,如果多家企業聯合起來創業,它們可能會生存下來,但如果單獨創業,可能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生存下去。最后一個理由涉及公共產品的供應,尤其是特定地點的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請注意,至關重要的是,這些都不是保護的理由。正如我上周指出的那樣,保護不是實現這些更廣泛的社會目標的糟糕方式。 如果產業政策能夠將經濟結構朝著有利的方向改變,那么它就是有效的。不幸的是,這種嘗試可能會失敗,原因眾所周知。缺乏信息是其中之一。被一系列特殊利益集團控制是另一個原因。因此,政府可能無法挑選出贏家,而輸家卻可能成功挑選出政府。擺在桌面上的錢越多,后者就越有可能成真。 圖2 實施產業政策依據不同的理由 然而,產業政策是可以奏效的。在2021年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出版物中,加里·赫夫鮑爾 (Gary Hufbauer) 和 鄭惠珍(音譯)(Euijin Jung)認為“最突出的成功是美國技術資助機構 DARPA”。因此,成功的創新政策是可能的?;诘攸c的區域政策有時也奏效。 但失敗并不是唯一的風險,成功也是如此。產業政策有可能引發國際報復。韓國利用保護國內市場作為補貼出口的間接方式,從而創造了成功的新產業。但它是一個受美國保護的小國。對于大國來說,必須考慮國際影響。美國和歐盟近期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出臺了系列加稅制裁和反補貼政策,對經濟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造成了不利影響。 圖3 產業政策影響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行業部門 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新產業政策是拜登政府的產業政策。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激進經濟學家詹姆斯·K·加爾布雷斯在分析中指出,“幾十年來,美國首次擁有了一項看似合理的產業政策模擬”。但這不是真的:因此,“美國政府已經失去了在技術和相關科學前沿集中果斷努力的能力”。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有多個目標,從促進本地制造到降低排放。這是有問題的。加爾布雷斯希望美國變得更激進地干預。如果美國要干預,就必須更具戰略性。真的可以嗎? 那么,應該如何評價美國產業政策轉變?特朗普右翼勢力又希望恢復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高關稅。 圖4 產業政策干預措施數量呈爆炸式攀升 答案是,現在至少有三種兩黨立場:懷念制造業、對抗中國崛起、對美國自己制定的國際規則漠不關心。這是一個新世界,國際貿易秩序可能很快就會達到臨界點。實施產業政策最明智的方式是盡可能精準地針對已發現的問題,同時盡量減少對國際合作、貿易開放和國內經濟表現的破壞性副作用。遺憾的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會結束,就像1930年代的情況一樣。正如以前經常發生的那樣,意識形態向民族主義和干預主義方法的根本轉變確實很難遏制。 圖5 高收入國家實施了大部分產業干預政策 戴夫·帕特爾、賈斯汀·桑德弗和阿爾文德·蘇布拉馬尼安在《外交事務》中指出,隨著“超全球化”的消亡,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高收入經濟體之間平均實際收入趨同的時代已經結束。如果懷疑、保護主義和干涉主義的新時代在世界各地肆虐,我們還會失去多少?至少,強大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盡可能理性和謹慎地做出決定。這關系重大。 本報告來源于國外智庫機構研究,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咨智庫立場。供研究參考! | |||||
相關鏈接
- 沙建超 丁丹 | 制造業綠色低碳...2024-06-24
- 加強量子供應鏈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2024-06-04
- 人工智能和關鍵基礎設施的風險評估2024-05-10
- 2024年一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2024-05-08
- 郭鳳鳳 等 | ?煤電靈活性改造...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