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王麗靜 | 全面準確理解“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 以考核引領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 |||||
|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遵循上述要求,發揮經營考核指標體系“指揮棒”作用,推動中央企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徑。 一、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的演進及其戰略導向 (一)經營指標體系的演進過程 為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中央企業進一步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聚焦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將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明確為“一利五率”,并提出“一增一穩四提升”的年度經營目標要求。 事實上,如表1所示,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已經歷多次變化,從2019年首次提出“兩利一率”指標體系,2020年新增“營業收入利潤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兩個指標,2021年又新增“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并維持到2022年,2023年用“凈資產收益率”代替“凈利潤”,用“營業現金比率”代替“營業收入利潤率”。 表1 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歷年變化 (二)經營指標體系調整的戰略導向 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從2021年和2022年的“兩利四率”調整為2023年的“一利五率”,最核心的變化就是把“凈利潤”改變為“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利潤率”改變為“營業現金比率”,由“兩利四率”調整為“一利五率”。其戰略導向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1.發揮中央企業頂梁柱作用 中央企業經營指標要求考核利潤總額及其增長速度,是對中央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基本要求。沒有一定的利潤規模,就談不上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更無法成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2.強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用 2023年指標體系新增“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現金比率”兩個指標,均強調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直接反映企業的資本規模、經營能力、經營損益和創利能力,是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 3.體現三張主表的統一融合 “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體現了財務三張主表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與現金流量表的統一融合,引導中央企業在關注利潤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更加關注現金流的安全,實現規模和速度、質量和效益、發展和安全的有機統一,全面提高經營業績的“含金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4.強調提升中央企業核心競爭力 凈資產收益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資產負債率和營業現金比率均是評價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通過此類指標的考核,引導中央企業提升資產運營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科技創新力,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防范化解企業重大風險。 二、“一利五率”指標內涵及具體要求 (一)“一利五率”指標內涵 “一利五率”指標體系具體包括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營業現金比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六項指標,從不同角度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各項指標相互銜接、有效貫通,是國務院國資委衡量、評價中央企業發展質量、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對提質增效成果進行量化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1.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體現企業經營效益、衡量經營者經營業績、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穩增長”決策部署的核心指標,直觀反映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直接體現對GDP的貢獻。 2.凈資產收益率 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越高,表明企業自有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保障程度越好。按照杜邦公式,可以從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等不同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凈資產收益率,引導企業注重投入產出效率,加大虧損企業治理力度,加快“兩非”(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兩資”(無效資產、低效資產)剝離處置,盤活存量資產,提升凈資產創利能力和收益水平。 3.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債務風險和財務可持續性、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三去一降一補”中“去杠桿”決策部署的核心指標。負債中的帶息負債尤其需要被關注,此類負債需要支付資金占用成本,占比過高時需引起高度重視。 4.營業現金比率 營業現金比率是衡量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能力的評價指標,給傳統財務分析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重視現金流的分析,關注有利潤的收入和有現金的利潤。該指標強調企業產生現實的現金流量能力,企業利潤往往存在于應收賬款、存貨等非現金資產之中,使得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入不高,難以滿足企業自身研發、項目投資乃至支付利息等的現金需求,造成企業雖有凈利潤,卻難以形成現金流量,對企業財務可持續性造成影響。 5.全員勞動生產率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企業產出水平主要由物質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的產出效率所決定。全員勞動生產率主要衡量勞動力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綜合反映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社會貢獻,要通過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發揮廣大員工的價值創造能力,從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穩步提升。 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衡量企業在研究開發活動中的投入力度的指標。該指標體現了企業對研發投入的重視程度,以及企業如何處理近期利益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 (二)“一增一穩四提升”目標要求 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從2022年的“兩利四率”變更為2023年的“一利五率”,經營目標要求也從2022年的“兩增一控三提高”調整為“一增一穩四提升”。 1.“一增” “一增”要求利潤總額增速要高于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力爭取得更好業績,強調中央企業要為國民經濟穩增長發揮頂梁柱作用,體現了中央企業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和使命擔當。 經營指標體系從2022年的“兩增”(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速要與國民經濟增速相匹配)變為“一增”(利潤總額增速要高于全國GDP增速),剔除了對凈利潤指標的增速要求。從指標內涵看,利潤總額=凈利潤+所得稅費用,二者為同質同向指標,內涵重復性較高,保留其一是可行選擇。另外,“增”的含義從“與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速相匹配”側重于“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從統計指標的內涵看,GNP包括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而GDP僅包含國內生產勞動創造的價值,更強調發揮國資央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作用,省去重復和多余,更加科學嚴謹合理。 2.“一穩” “一穩”要求資產負債率總體保持穩定,核心是穩投資。經營目標要求從2022年的“一控”(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65%以內)調整為2023年的“一穩”(資產負債率穩定在65%左右),資產負債率由“控”變“穩”,主要考慮在保持企業穩健財務結構的同時,要用好各類融資工具加大投資力度。 (1)管控基調由剛性變為彈性,由絕對變為相對。從“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65%以下”的剛性要求調整為“資產負債率穩定在65%左右”的彈性要求,允許負債率適度合理上下浮動。 (2)管控策略“有保有壓”,逐戶分解資產負債率的預算管控目標,進行差異化管理。對資產負債率較高且投資方向不符合主業實業要求的企業繼續壓控,對盈利能力強、經營現金流充裕或有戰略發展任務的企業允許上浮,不再一刀切。對于結構性的負債、增長性的負債和提高質量性的負債,尤其是科技創新解決卡脖子產業投資可能出現的階段性負債增長,要允許有合理的調整空間。企業可把握成長的政策窗口期擴大規模,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跨越式發展。 3.“四提升” “四提升”要求凈資產收益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營業現金比率要實現進一步提升,新增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現金比率指標,更加強調對中央企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有現金的利潤的重要要求。 (1)提升凈資產收益率?!皟糍Y產收益率”作為新增指標,核心要求就是確保形成有效投資,發揮中央企業精準投資對于穩住經濟大盤、推動投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用。中央企業不僅要保持投資規模穩中有升,而且要更加強調投資質量,同時要加強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學決策,優化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資源配置效率。 (2)提升營業現金比率?!盃I業現金比率”作為新增指標,主要目的在于引導中央企業更加重視能夠產生現金流量的經營活動,更加重視依靠實實在在的業務經營,通過實現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而實現經營績效,而不是將精力集中到虛假交易、資本無序擴張等方面,要求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盈利,而是更加重視盈利的質量。目的在于引導企業更加重視現金流安全、合規經營,提升經營風險管控能力。 (3)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核心在于強調提升全體員工的生產效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評價指標,受到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組織形式、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能、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要求中央企業必須綜合施策,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4)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短期看不利于提升銷售凈利率,但有利于帶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從而創造收入、降低成本、形成新增投資,推動企業拓展市場份額,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業務質量提高及創利。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引導中央企業更加重視科技創新,關注企業長遠發展,要求中央企業肩負起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使命擔當。 (三)新的指標體系彰顯的制度新要求 從“兩利四率”到“一利五率”,從“兩增一控三提高”到“一增一穩四提升”,評價指標的選擇及考核要求的變化,體現出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經營監管政策、思路的調整和優化,并形成更加完善的指標體系。在“一利五率” 指標體系中,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居于核心地位,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要求。另外,“四率”指標服務于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目標,是對企業經營活動取得收益目標的行動方向性要求。 1.兼顧盈利能力的絕對值與相對數雙目標 “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的目標要求,體現為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一利一率”必須雙提升,既要求利潤規模絕對量指標的提升,也要求投資利潤率相對量指標的提升,必須并重發力,不能顧此失彼,即強調擴能和提效并重。一方面,利潤總額增速必須高于全國GDP增速,要求央企不僅要擴大利潤規模,而且要擴大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提升凈資產收益率,要求中央企業投資必須做到科學決策,加強工程投資項目的研究論證工作,形成滿足回報要求的投資。 2.以“四率”持續改進驅動“一利一率”穩步提高 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的提升,依靠資產負債率、營業現金比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四率”的協同發力。一是企業要加強資產負債率的管理,發揮財務杠桿效應。二是要通過提升營業現金比率,提升應收賬款、存貨及總資產周轉率,加快資金周轉,產生更多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奠定現金流基礎。三是通過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企業長期發展及新業務拓展創造條件。四是通過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費用率,提升銷售凈利率,并直接體現為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的提升。 3.利潤總額增長同時要穩住負債水平 利潤總額依賴于企業資產、投資及收入規模。利潤總額的增長,依賴于企業投資擴張及外部融資需求的增長,并對企業資產負債率、融資規模和結構提出要求。為使企業資產負債率保持穩定,必須確保新增融資的債務比率維持在合理水平,即企業不能主要依靠債務融資實現擴張,增量投資必須與“穩負債”保持平衡,以有效防范財務風險。 三、用好考核“指揮棒”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立于1982年8月,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中央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也是國家投資建設領域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先行者。公司業務覆蓋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具有甲級工程咨詢綜合資信、工程咨詢專業資信、工程咨詢專項資信等專業資質,通過了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等體系認證,建立了覆蓋全部業務范圍、較為健全的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公司作為公益類中央企業,以建設國家高端智庫及世界一流咨詢機構作為發展目標,其經營績效考核既要遵循中央企業績效考核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慮公司的個性化特點,制定契合公司發展戰略目標的經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以發揮經營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 (一)公司高質量發展目標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公司“再發展”之年。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公司上下要調整發展姿態,抖擻發展精神,緊扣“五維定位”(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生力軍、咨詢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助推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參與者、高端智慧型人才的聚集地),聚焦“五力”(整體競爭力、事業創新力、行業引領力、品牌影響力、公司治理力)提升,按照“五化”(集團化、區域化、數字化、市場化、平臺化)路徑,全力推進“五型”(項目型、學習型、智庫型、研究型、創新型)機構建設,重點在高端智庫上再進步、在業務創新中謀發展、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在內外協同上重實效,建設高水平的國家高端智庫和世界一流咨詢機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二)國務院國資委對公司經營業績考核的指標要求 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考核結合中央企業功能定位和發展實際,差異化調整考核指標,用“利潤總額”指標代替“凈利潤”指標,經濟增加值指標維持不變,其他個性化指標體現公司特點并按照補短板原則確定。公司2023年度考核指標共有6項,包括2項共性指標、2項個性化指標和2項補短板指標。 (三)公司內部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分解 為充分發揮全面預算引領和經營業績考核“指揮棒”作用,鼓勵加大智庫建設投入強度,加強公司“軟實力”水平的提升,鼓勵公司總部各業務部門和所屬企業積極報送具有挑戰性的業績目標,公司對內部各單位經營任務進行量化分解,以便有效落實各單位經營責任,努力為公司經營績效提升多作貢獻。2023年,為積極響應國務院國資委優化調整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的任務要求,關注有利潤的收入和有現金的利潤,總部業務部門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維持不變,即考核到賬收入、凈現金流、中央政府任務完成率和年度智庫建設成果;優化調整所屬企業考核指標,將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作為新設考核指標,更加注重規模和速度、效益和質量、發展和安全的統一協調,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下一步,公司將根據總部業務部門和所屬企業業務特點,探索分類考核和“一企一策”考核模式。同時,加大工程理論和咨詢方法論的研究和推廣,加大數字化咨詢平臺建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力度。 (四)創新財務管理工作促進公司高質量的目標實現 2023年,公司財務管理工作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要求,以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控體系為主線,聚焦推進高質量發展,錨定“一利五率”經營指標不放松,切實落實好“一增一穩四提升”目標要求。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 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的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準。以高質量的黨建推動公司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規模和速度、質量和效益、發展和安全的有機統一,更好地發揮戰略目標導向作用,構建公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加強預算和考核引領,全力開展提質增效穩增長 充分發揮全面預算引領和經營業績考核“指揮棒”作用,對照加快建設國家高端智庫和世界一流咨詢機構目標,持續改善經營效率和發展質量,更好地發揮咨詢行業引領者的作用。一是鼓勵總部業務部門和所屬企業抓住國內經濟整體好轉的有利時機,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報送具有挑戰性的業績目標,同時量化內部任務分解,有效落實經營責任,努力為公司經濟效益增長多作貢獻。二是總部業務部門和所屬企業對照國務院國資委提質增效工作方案中的5個方面32項具體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進一步制定提質增效工作臺賬,將公司“堅持發展方向、夯實發展基礎、調整發展姿態、突出發展特點、取得發展成效”要求落實到年度經營財務工作中。三是持續強化動態分析。加強對總部業務部門和所屬企業預算目標和考核目標完成進度的動態分析,在月度分析和季度經營情況分析會上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排名,促進發現問題短板,采取有力措施完成年度預算目標和考核目標。四是夯實會計信息質量,深化決算成果應用,做好規模和速度、效益和質量、發展和安全的統一協調,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3.加快司庫管理體系建設,提升資金管理水平 一是深入對照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的意見》,確保2023年底前基本建成“智能友好、穿透可視、功能強大、安全可靠”的司庫信息系統,同時按照這個目標,倒排工期,確保按時完成任務。深度推進司庫體系應用,切實加強銀行賬戶統一管理,持續提高資金集中度,實現應收賬款、票據、借款擔保等業務統一集中管理,建立健全司庫系統數據管理機制,持續升級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支撐公司決策和戰略落地。二是統籌安排資金預算,保證流動性,降低可能存在的資金風險隱患,保障公司運營穩定有序。三是加強總部及所屬企業應收賬款、合同款管理,關注客戶信用風險和業務部門服務質量風險,多措并舉加強當期及存量應收賬款回收。四是加強境外資金管控,積極探索境外資金日常監管方式,關注涉外業務、境外資金入境風險。五是持續做好助力中小企業紓困解難促進協同發展和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工作,對中小企業賬款堅持“應付盡付、應付快付”。 4.強化財務合規管理,全力守牢安全發展底線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堅決防范系統性風險,是當前和將來一段時期做好財務工作的底線。一是建立健全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細化關鍵環節管控措施,提高自動控制水平,實現財務內控標準化、流程化、智能化。二是積極為戰略規劃、改制重組、投資并購等重大事項決策建言獻策,強化源頭合規把控、過程合規管控、結果合規監控。三是建立債務風險、資金風險、投資風險、稅務風險、匯率風險等財務風險管控體系,加強對重要子企業和重點業務管控力度,依托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加強各類財務風險的識別、研判和防范,實現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積極主動防范境外國有資產和財務資金風險。四是嚴格按照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和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要求,做好財務決算編報工作,夯實會計信息質量,深化決算成果應用,對內外部審計發現問題要做到“整改全覆蓋、問題零容忍”。五是加強與合規管理、紀檢、巡視、審計等監督主體的協同聯動,鞏固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成果,共同促進“嚴肅財經紀律、依法合規經營”。 5.加強集團財務管控體系建設,提高集團管理能力 建設集團化財務管控體系是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基礎和支撐,也是落實公司推動集團化發展、優化區域化布局、實現數字化運營、建立市場化機制和強化平臺化管理“五化”發展路徑的必然要求。一是建立健全與公司戰略目標相適應的財務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總部財務能力建設,建立強有力的財務總部,與各級分子公司財務部門上下貫通、協調一致,集團財務工作一盤棋布局、一體化推進。二是完善集團化財務管控與規范子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體制機制、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財務職權的職責邊界,做到財權管控有度、分權合理適度,有效發揮財務管理支撐戰略、支持決策、服務業務、創造價值、防控風險的功能。三是加強所屬企業財務人員管理,推進所屬企業配強配優各級總會計師和財務部門負責人,建立所屬企業財務人員輪崗和交流機制,培養、挖掘復合型和業務合作伙伴型財務管理人才,有效推動財務管理理念變革、組織變革、管理機制變革和手段變革。四是加強境外機構財務人員管理,有效發揮財務人員“探頭”作用。 注:原文載自《管理會計研究》2023年第3期,本次發表有改動。 | |||||
相關鏈接
- 鐘翔 楊石光 | 關于建設“大灣...2023-06-28
- 申海燕 李東 劉義成 | ?戰略...2023-06-21
- 武博祎 | 新時期我國重大生產力...2023-06-16
- 姜富華 楊凱越 | 加快實施標準...2023-06-14
- 張同升 | ?南非、肯尼亞國家公...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