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李開孟 |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需要實現七大轉變
| |||||
| |||||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需要實現七大轉變 ──在公司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暨2022年第五次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的專題發言 中咨公司總經濟師 李開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指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民族性等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對全面加強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論述,再次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這里圍繞我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主題進行學習交流。 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共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轉的公共服務系統,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重大科技設施、水利工程、交通樞紐、信息基礎設施、國家戰略儲備等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成一批世界領先的基礎設施工程。但是,我國基礎設施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相比還有差距,仍然需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了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必須研究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于2019年1月委托中咨公司開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課題研究。在茍護生同志的直接領導下,中咨公司研究中心矩陣交通業務部、能源業務部、農村經濟業務部、高技術業務部等部門,共同完成《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研究綜合報告》和交通運輸、能源、水利、電信等四個行業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專題研究報告,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負責起草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文件的參考依據。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于2019年底完成相關文件的起草工作并報送中央有關部門。中央深改委于2020年2月14日召開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隨后,有關部門對我國“十四五”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規劃開展進一步研究。中共中央于2020年10月26日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要建設“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全國人大于2021年3月11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我國要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4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講話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總書記從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對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進行了深刻闡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我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生動實踐。 對于如何全面、準確、完整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推動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論述,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努力實現七個方面的轉變。 01 從重視各領域基礎設施獨自發展轉變到更加重視基礎設施體系的系統完備和協同發展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系統完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整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內容既應包括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的經濟基礎設施,如能源、交通運輸、電信、農業、林業、水利、城市建設和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基礎設施,也應包括為社會穩健運行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基礎設施,如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防災救災、應急管理、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既應包括為促進綠色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的綠色基礎設施,也應包括為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等提供支撐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既應包括傳統的與工程建設直接相關的硬基礎設施,還應包括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規則制度、共性技術、信息系統、金融網絡、智庫研究網絡等保障性服務的軟基礎設施。各種基礎設施相互配合,協同運轉,共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保障性公共服務。尤其是高端智庫研究網絡,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基礎設施。要完整理解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豐富內涵,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協同發展。 一是加強部門協調。我國還沒有設立統一的基礎設施管理部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運營維護的相關職能,分散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等眾多部門?,F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應進行系統謀劃、適度超前、整體協同。我國推動實施大部制,對公路、港口、鐵路、機場等各種運輸方式統籌發展和建設國家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推動實施的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是促進城市公共設施統籌發展的重要嘗試。但總體而言,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部門協調機制仍不健全,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嚴重。 二是強調系統謀劃。我國缺乏對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系統謀劃,相關專題研究和統一部署仍然缺乏,如我國尚沒有編制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對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類基礎設施的內在關聯和統籌謀劃缺乏研究,需要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今后應強調統籌謀劃各類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完善空間布局和供給模式,系統優化各類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功能配置、規模結構,全方位增強基礎設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保障能力。 三是促進融合發展。新時代需要更加重視優化基礎設施的發展路徑,促進各類基礎設施協同融合發展,強化系統性、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各類基礎設施之間的替代、互補、協調、制約關系,強化資源共享、空間共用、協同推進。以放眼長遠、立足當前的戰略視野,統籌增量和存量、有形和無形、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發展,為推動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平安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強化支撐保障。建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各領域、各地區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強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打破地區、行業、部門分割,建立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協調推進機制,按照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統籌規劃并協調推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互為支撐、協同互補、融合聯動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新格局,完善各類配套支撐條件,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協調聯動。 02 從重視各領域單項基礎設施發展轉變到更加重視基礎設施網絡發展 基礎設施無論是呈現點狀形態、線狀形態還是面狀形態,均具有明顯的網絡結構特征,遵循網絡規模效益遞增的規律。要在各類基礎設施線路、站點建設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立足于鞏固網絡規模優勢,聚焦基礎設施網絡薄弱環節,著力擴大基礎設施網絡效應,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進一步發揮基礎設施網絡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強化基礎設施網絡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將網絡規模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一是在交通網絡建設方面,推進建設戰略骨干通道、高速鐵路、普通鐵路、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港航設施、現代化機場、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加強沿海和內河交通設施規劃建設,優化提升全國綜合交通設施網絡,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網絡效應和運營效率。 二是在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方面,要推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沿海核電、電力外送通道、電力系統調節、油氣儲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加強源網荷儲銜接,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天然氣主干管道,完善油氣互聯互通網絡。 三是在國家水網建設方面,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推進重點水源、灌區、蓄滯洪區建設和現代化改造,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 四是在信息網絡建設方面,加強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等設施,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 五是在城市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方面,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推進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建設便捷高效的城際鐵路網,發展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推動建設城市綜合道路交通體系,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強城市防洪排澇、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建設,加強智能道路、智能電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六是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方面,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建設“四好農村路”,完善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實施規?;┧こ蹋訌娹r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以基礎設施現代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03 從重視傳統基礎設施補齊短板轉變到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改變所謂“基建狂魔”和勞動密集型土木工程建設的刻板形象,要更加強調樹立科技創新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形象。針對各種具體類別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國均有相關主管部門負責謀劃,且均已取得輝煌成就。針對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環節,《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01號)對聚焦基礎設施短板進行投資均提出詳細安排。今后要在繼續做好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的基礎上,提升基礎設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穩健發展。 一是繼續推動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補齊鐵路、公路、水運、機場、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短板,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通過精準實施補短板、強弱項的相關舉措,推動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的優化提升。 二是強化基礎設施質量效益提升。通過加快基礎設施補齊短板,緊盯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方式基礎設施系統內部存在的突出矛盾,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在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前提下,聚焦發力、分類施策,加快推動一批重點通道連通工程和延伸工程、關鍵樞紐、清潔能源、重大水利、新一代信息通信和智能化設施,加強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以及民生領域重要設施建設,使得基礎設施體系各子系統的質量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三是扎實推進基礎設施領域科技創新。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驅動,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基礎設施技術自主可控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強基礎設施領域卓越工程師隊伍的培養。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作用,加強基礎設施領域前瞻性、引領性技術研發與創新,加強區塊鏈、云計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進科學技術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跨界融合發展,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加快形成適應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需要的基礎設施體系。 四是積極培育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新業態。要通過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建成新型城鎮帶、產業聚集帶、經濟繁榮帶、創新驅動帶,完善高新技術在基礎設施各領域的應用場景,強化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推動基礎設施需求結構持續優化,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依托前沿科技手段打破既有產業、空間、思維邊界,挖掘交通、物流、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平臺潛能,推動樞紐經濟、高鐵經濟、網絡經濟、旅游經濟、共性技術平臺、原創技術策源地等聯動發展,促進基礎設施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 五是促進發展綠色基礎設施。創新和綠色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基本特征。綠色基礎設施是指有利于實現環境績效目標、發展綠色產業和減少環境風險的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應具備以下特征:(1)是服務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強調經濟、社會和生態和諧發展;(2)是體現生態環境理念的基礎設施,既追求經濟利益,又強調社會責任;(3)是形成綠色資本的基礎設施,能夠推動綠色GDP的增長;(4)是經濟、社會和生態三重盈余的基礎設施,強調創造長期價值,促進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要更加重視生態環保,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廊道、岸線、地下空間等資源,推動建成現代化綠色基礎設施體系。 六是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加快5G網絡規?;渴穑茝V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擴容骨干網互聯節點,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能調度,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 04 從重視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轉變到更加重視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建設 各類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目的,是要形成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服務,是基礎設施的基本功能?;A設施是用來“用”的。如果基礎設施建成后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就會造成投資浪費和資源配置失當。要從有利于提供公共服務的系統性視角,統籌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經濟發展和社會系統的聯動發展,從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建設的角度統籌謀劃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需要進行觀念轉變和理念創新。 一是堅持以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重視基礎設施需求研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長遠,以高質量需求牽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以有效供給創造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實現基礎設施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實現動態平衡、精準匹配。加快推動既有利于短期內擴大有效投資,又有利于長遠發展的項目落地,統籌兼顧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發展需求,強化基礎設施發展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產力布局和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作用,推動基礎設施改造和升級,提升基礎設施的戰略支撐引領能力。 二是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聚焦基礎設施的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和細微之處,加強基礎設施服務供給的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提供專業化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如交通運輸要重視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冷鏈運輸等運輸組織模式,推廣集裝箱、廂式貨車等標準化運載單元,提升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約化程度,提高物流系統運行效率,創新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務模式。以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倒逼和引導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優化。 三是從滿足公共服務未來需求的角度,確?;A設施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先導性投資,對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帶動效應,應把握投資建設節奏,確保適度超前投資?;A設施項目投資若過于超前,缺乏公共服務需求支撐,就會造成投資浪費。如果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滯后,就會出現能源、交通、污水治理、供水等卡脖子問題。因此,必須系統謀劃、科學安排、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工程。 四是強調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支撐作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強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服務。交通物流、金融、信息等基礎設施深度嵌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各個環節,是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穩健運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確保雙循環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要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視角,系統謀劃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五是打通制約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的瓶頸環節。既要重視基礎設施骨干工程建設,也要重視基礎設施毛細血管的疏通,重視交通運輸支線工程、斷頭路,水利干支斗農毛渠等工程建設,著力解決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堵塞瓶頸問題,提升基礎設施網絡提供公共服務的整體能力。 六是重視基礎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優化各種基礎設施的合理分工,創新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強調基礎設施骨干網絡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重,提高各類群體獲得基礎設施服務的可及性及可負擔性,精準補齊各類基礎設施發展短板,增強發展的均衡性。 05 從重視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轉變到更加重視實現項目全周期綜合效益 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需要實現工程、技術、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多維目標?;A設施項目投資,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統籌工程建設與項目運營,實現項目周期全過程綜合效益。 一是強調堅持建設和運營并重。要改變重建設、輕運營的傳統做法,既重視工程建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也要重視建成后的運營方案可行性研究,強調項目生命周期的方案優化和系統性論證,關注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節約和資源優化配置。以提升全生命周期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為切入點,統籌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更新等各環節,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基礎設施全產業鏈質量水平,提升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和全生命周期協同發展水平。 二是關注基礎設施多維目標和綜合效益。不能僅僅關注工程方案的實現,更要關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安全等多目標的實現。不能僅算經濟賬,要強調算綜合賬。不僅重視項目需求方案、工程技術方案和投融資方案的研究,還要重視強調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節能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關注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評價項目投資對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和宏觀經濟的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是強調重視項目財務可持續和債務可負擔性。基礎設施工程往往都是百年工程,有些工程在百年之后仍然可以發揮效益,因此應綜合考慮項目經濟生命周期等因素,合理策劃融資和財務方案,完善相應的財務政策。不應要求在20-30年的時間內實現基礎設施投資成本的全部回收,這樣既不可能也違反基礎設施建設規律。要研究推出50年以上期限的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債券、銀行貸款及其他長期性融資工具。應善于利用政府信用為基礎設施項目籌集低成本長期性資金,避免形成不合理的政府隱性債務,提升基礎設施項目的可融資性和債務可負擔性。水利部和國家開發銀行于2022年5月簽署的《關于加大開發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導意見》約定,要根據項目類型及現金流測算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貸款期限最長可達45年,寬限期在建設期基礎上仍可適當延長,這是根據基礎設施工程的技術經濟特點靈活制定金融信貸政策的重要探索,值得在各基礎設施領域推廣應用。應研究推出50年以上期限專項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特別國債等長期金融工具。 四是重視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既要重視基礎設施新建項目的科學決策,又要重視已經建成基礎設施項目在其全生命周期內的高效運營,重視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要以暢通資源要素配置為著力點,挖掘既有基礎設施資產的潛能,優化新增資源配置,通過存量資產更新,閑散資源盤活、老舊設施改造、低效設施提升、傳統設施升級,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由表及里、由量向質、由粗向精的升級轉變,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的資產利用效率和系統運行效率。 五是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規范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謀劃儲備,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為社會資本及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激發各類投資主體形成內在合力,協同發力,多輪驅動,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各方作用,分層分類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在資金籌措方面,既不能過度依靠政府性資金,形成不適當的財政支付壓力和隱性負債,又不能過分依靠市場力量,造成基礎設施投融資過度市場化商業化,背離基礎設施公益性的基本屬性,形成公益性和商業性的現實沖突。要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規范發展、陽光運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形成有效投資。 六是重視基礎設施績效評價和評估督導工作。要健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督管理機制,具體要求包括:(1)加強項目審核把關,包括規范履行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程序,加強前期工作質量管理,落實項目決策咨詢評估制度;(2)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制度和程序,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科學確定并嚴格執行合理建設工期,嚴格工程造價和建設資金管理,嚴格組織項目竣工驗收,嚴格做好項目檔案工作;(3)加強項目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包括加強投資法規執法,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監管,發揮審計、督查等監督作用,加強社會監督;(4)強化工程安全質量問題懲戒問責,包括加強安全質量事故懲戒問責,加強工程質量問題懲戒問責。加強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的評估督導和重大項目后評價工作,加強督促檢查,開展跟蹤問效,發現問題及時糾偏,不斷提高項目周期全過程的綜合績效。 06 從重視常規性基礎設施發展轉變到更加重視關鍵基礎設施發展和安全利益維護 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綠色是底色、智能是基調、安全是底線。對于像中國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必須高度重視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確保發展和安全協調統一?;A設施建設必須強化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基礎設施風險管控、安全評估和安全設施設備配套,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提升基礎設施保障國家戰略安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的支撐能力。 一是全面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內涵十分豐富。國家總體安全觀所涉及的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等安全類型,均與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密切相關。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紅線意識,加強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應對極端情況的能力。著力打造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和應急防御能力,打造國家安全“命運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二是明確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清單。統籌基礎設施安全和發展,必須聚焦關鍵基礎設施。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重點保護和安全審查,是世界主要國家的通常做法。關鍵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各種重要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還包括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的金融系統、信息網絡、科技研發、高端智庫網絡等基礎設施。應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制定我國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清單。對于納入清單范圍的基礎設施,要嚴格進行外資進入安全審查,加強能力建設,做好本土替代,切實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完善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應急預案。對于能源、交通運輸、電信、農業、林業、水利、城市建設和生態環保等經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防災救災、社會保障、應急管理、國防安全等社會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傳播、電信網絡、金融體系、科學研究、法規制度、高端智庫等軟基礎設施,凡屬于納入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清單范圍內的基礎設施系統,都應做好應急替代等預案研究,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和金融系統等安全管理,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為維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提供智力服務。要發揮高端智庫在安全審查、政策制定、方案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撐作用,對完善基礎設施安全設施設備系統配套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安全生產、運行監管、風險管控和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基礎設施日常性健康監測和預防性維護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加強重大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建設,切實提升基礎設施保障國家戰略安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應對自然災害、公共突發事件等的能力。 07 從重視基礎設施硬聯通轉變到更加重視基礎設施軟聯通 實現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的基本要求?,F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既要通過各類規劃的銜接,確保基礎設施硬件工程實現互聯互通,要更加重視政策法規、規則制度、標準體系、高端智庫等軟實力建設層面的相互聯通,推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軟硬兼顧、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發揮高端智庫的戰略引領作用。高端智庫是基礎設施軟聯通的橋梁紐帶。從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高端專業智庫,要深入研究事關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根本和長遠的重大問題,發揮智庫研究的戰略引導作用,重視政治引領、綱舉目張,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重視科學制定戰略策略,重視實踐創新、理論創新,重視遠近結合、系統謀劃,為推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保駕護航。 二是深入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系統工程,需要對其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等重大課題進行持續深入研究。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全要素整合、全周期協同、全方位融合、全鏈條暢通為導向,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提質增效、優化升級、綠色安全、融合共享、改革創新等重大問題,為暢通基礎設施政策法規、工程規劃、規則制度、標準體系等軟聯通提出解決方案。 三是研究制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評價標準。標準體系聯通是基礎設施軟聯通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APEC部長會議提出判斷高質量基礎設施的5個標準:(1)開放、透明、財政健全,與當地發展戰略協調;(2)具備經濟效益,能夠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包括考慮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及費用效益);(3)有利于促進當地高質量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能力建設以及知識、專業技能的轉移);(4)社會及環境友好;(5)安全保障、適應氣候變化、應對自然災害韌性。《G20高質量基礎設施投資原則》提出高質量基礎設施投資的六項原則:(1)促進可持續發展;(2)考慮項目生命周期的經濟效率;(3)納入環境因素;(4)納入社會因素;(5)增強抗自然災害風險的韌性;(6)加強基礎設施治理。美國政府于2019年底發起“藍點網絡”計劃,以促進建立印太地區和世界各地市場驅動的、透明的、財政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發展,其核心任務是推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高標準認證工作,具體做法是打造“藍點項目”標簽,宣示獲認證項目在環保、人權、財務、治理等方面實現達標。我國應主動提出應對策略,研究制定中國版的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評價標準,以指導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四是推動基礎設施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實現基礎設施規則制度軟聯通的根本路徑。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基礎設施體系內部的行業、地區、制度等壁壘,加快形成政府調控監管有力、管理服務水平高效、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五是強化實施監管和跟蹤監測。需要形成狠抓落實、主動擔責、標本兼治,積極作為的工作機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事中事后監管,增強貫徹落實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行動計劃的有效性,以實踐結果評價各項部署貫徹落實的成效。通過引導市場預期,明確政策導向,完善原則標準,確保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專業智庫機構應完善績效評價和評估督查理論方法體系,為事中事后監管和后評價等提供智力支持。 | |||||
相關鏈接
- 李東 王希揚 | 基于海外媒體報...2022-06-09
- 申海燕 曹玫 | 加強轉制科研院...2022-06-08
- 蘇于群 施麗宣 | ?我國陵寢類...2022-06-06
- 夏雪 | 讓中咨人才都發起來2022-06-04
- 劉萬新 | 堅持底線思維 筑牢城...2022-06-03